马献民:二十载坚守 在沙漠中播种希望

2024-03-12 02:06:21 - 兵团日报

马献民:二十载坚守 在沙漠中播种希望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史进

在紧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六师红旗农场附近,有一条宽约4米、绵延10余公里的防护林,任凭四季变换,防护林中的一棵棵梭梭树像忠诚的战士一样“坚守”在沙漠边缘,阻挡着风沙的蔓延。这片郁郁葱葱的梭梭林,犹如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见证了红旗农场退休职工马献民20年植树造林的历程。

今年80岁的马献民,退休后没有安享晚年生活,而是选择治理风沙、保护环境,坚守在没有水电的沙漠边缘植树护林。20年间,马献民累计投入60多万元种植的2100余亩梭梭林,将风沙牢牢锁在农田之外,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了农田,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因贡献突出,他曾获评“2018-201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被生态环境部和中央文明办授予“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称号,荣获中华环境优秀奖,入选“中国好人榜”。

从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成长为治沙造林的先进典型,马献民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红旗农场很多农田都分布在沙漠沿线。早些年,由于风沙肆虐,农田受损严重甚至绝收,马献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下定决心一定要植树造林,改变现状。

说干就干,从2003年起,他与红旗农场签订了一份委托管理书,在沙漠边缘的几千亩地上种树。从那一年开始,他每年都把自己的退耕还林款投入植树造林之中。“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树,能活吗?”得知马献民的决定,身边有人觉得他是痴人说梦,可面对别人的质疑,马献民依然“我行我素”。

为了更好地种植梭梭苗木,提高成活率,他索性在沙漠边盖起了房子,把“家”搬了过来,吃住都在沙漠里。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起早贪黑地运苗、种树、背水浇灌。春天,3天两场风,一抬头口鼻就塞满沙尘;夏天,气温高达40摄氏度以上,顶着似火的烈日,身上经常脱几层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马献民的悉心呵护下,小树苗茁壮成长,每到盛夏,连片的梭梭树集体变绿,从空中看,仿佛母亲的臂膀保护着农田,防止黄沙肆虐。

“梭梭树虽然具有抗旱、抗风沙的特性,但刚开始种植成活率只有三成左右。”马献民回忆道,想在沙漠里种树,确实很不容易,可是只要想到如果自己多种一片树,风沙就会小一点,地里的农作物就能多活一些,自己种树的信念就变得更加坚定。

“看着树苗慢慢长大,就像看着自己的儿孙们长大一样。”马献民认为,植树造林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为了将植树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从2013年开始,他每年都组织全家人在林带上开展植树活动,传承好家风。

为把沙漠治理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自2008年起,马献民在梭梭林里套种肉苁蓉,探索产业化治沙模式,通过肉苁蓉创收用于支持梭梭树种植,又在梭梭树下扩大肉苁蓉种植,形成良性循环,并雇佣团场群众参与种植和采收工作,为当地群众开辟了稳步增收的新路子。

作为兵团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代表,马献民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汗水,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闯出一条典型的成功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也为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