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深圳55岁护林员宋昌华:“红树林保护区是我的第二个家”
深圳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在市中心仍然保留着一片原生态红树林——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全国面积最小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地367.64公顷。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绿肺,更是近十万只水鸟的越冬地。每年有包括黑脸琵鹭、反嘴鹬、红脚鹬等长途迁飞候鸟在此停歇、越冬。为了保护好这片红树林湿地,七位护林员默默的守护着。
宋昌华,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队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宋队”。自2001年从四川内江来到深圳,宋队就投身于红树林保护的工作中,至今已有23年。
从0到1:前路漫漫亦灿灿
“我之前是在家务农的,听说邻居在深圳湾公园做保育员,就跟着他来了,想着能多赚点钱养家糊口。”宋昌华说,“刚工作的时候,也不懂这些鸟和红树。后来单位组织培训,再加上自己有不认识的就翻册子,对照一下,慢慢积累,看多了就熟悉了。”
回忆起当初来深圳当护林员的日子,宋队说:“当时非法捕捞情况比较常见,每天早上,我们都会出去查看海面有没有捕鱼笼、捕鸟网。那些网很隐蔽,鸟儿一飞起就被困住了。因为没有监控设备,我们只能靠人工巡逻,踩着木筏在整个红树林6公里长的海岸线上来来回回地巡视。”
“以前我们一天得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在深夜两点还在海中巡逻,违法捕捞者简直就是专业的‘躲猫猫’高手,总是在我们上班的时候‘下班’,我们下班的时候‘上班’。”
宋队说,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市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顺畅,违法行为少了许多,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种变化,是多年多年来努力的结果,我作为一个普通的护林员,也感到很高兴。”
二十三年坚守:“都是老朋友”
每天早上8点,宋队便穿戴整齐,携带望远镜,展开一天的巡护工作。保护区内有长达十几公里的路段需要巡逻,他们每天至少要巡逻四圈行进超过四十公里。“步行巡逻吗?”记者问。“刚开始的时候的确是步行,现在我们都是骑着电动车的。需要下海巡护时,还得踩着滑板”。从2001年到2024年,每天近40公里的巡护之路,护林员们就这样走了23年。
保护区内红树植物资源丰富,有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木榄、老鼠簕等真红树11种,有银叶树、许树、海杧果等半红树9种。在巡逻途中,宋队对红树林的情况了如指掌,并细心检查每一棵树的病虫害情况。工作中的他习惯眉头紧锁,表情严肃,像一位正在诊脉的“医生”,每当发现问题,他都会停下脚步,轻触叶片,再三观察。
宋队兴奋地指着远处的一只鸟告诉记者:“那是黑脸琵鹭,正在觅食。”他解释说,黑脸琵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23年全球同步监测到有6633只,而在深圳湾记录到有近300只栖息。不仅仅是黑脸琵鹭,每一只出现在视野中的鸟类,宋队都能轻而易举地辨认出来。他站在红树林中,拿着望远镜,仿佛一位精通鸟语的专家。发现一只鸟时,他脸上立刻浮现出一种和蔼的笑容,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打招呼。他轻而易举就可以说出它们的品种,还附带一些性格和习性的幽默注解,仿佛给每只鸟都配上了一个“个人简介”。
站在高高的观鸟亭上,宋队骄傲地指着眼前整齐的红树林说道,“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兄弟单位来保护区和我们交流如何开展红树育苗、种植和养护工作。”这一刻,护林员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这也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一轮巡逻下来已接近10点了,但上午的工作还未结束。宋队来到游客进入的门口,检查闸机识别系统,并向访客说明参观保护区的注意事项。最后,宋队又前往保护区内的巡逻路线,检查围栏和警示牌的完好情况,确保游客的安全。
不只是“护林”,更是“护城”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做就是23年。
“去年年夜饭就在这里的宿舍吃的,跟我妻子和女儿。这里已经是我第二个家了。”他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眷恋和热爱。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叶子,在他心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从一名普通的农民转变为护林员,他把红树林当成自己的家,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宋队对红树林的热爱源于对家乡田园生活的怀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他心中,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家园,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他说:“我希望我们保护区里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停留的鸟儿也越来越多,这就说明我们的生态保护得越来越好。”
一天的工作还未结束,宋队骑着电动车,和他的同事们又奔赴到了巡逻的路上。这是护林员们最普通的一天,他们用甘于平凡的质朴成就了甘于寂寞的坚守。在这方寸之地,红树林造就了深圳生态环境的“奇迹之林”,这群为保护环境朝耕暮耘的“守林人”则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续写了“生态童话”,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不断前行的坚定步伐,也见证了每一位平凡人不平凡的人生剧本。
文字:姚嘉惠、叶梅
摄像:邱伟斌、韩翔、翁瑞峰、聂凡哲、高雅
剪辑:魏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