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2024-04-12 00:00:41 - 天津经济广播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柳编”是古老又现代的手工技艺,具有农耕文化、自然文化、技艺文化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这项技艺不仅在传统社会中为人们服务,还在现代社会中依然保持着装饰文化艺术的魅力及影响,与天津历史文化发展相融合,已成为天津编织文化的一部分。就是这样一项技艺,让农村女性们坐在农村炕头就能“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而且她们编织的产品也走出了国门。来跟随记者刘楠去了解杨氏手工柳编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俊艳的故事。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周二下午2点,杨俊艳来到静海区杨家场村的刘玉芹家里检验产品。一进门,就看到刘玉芹和另外三位邻居坐在炕头,每人一个角落,靠着墙,盘着腿,一边聊着天,一边拿着自己整理好的“马绊草”编织篮子。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刘玉芹告诉记者,她从17岁开始就跟着杨俊艳学习柳编技艺,到后来结婚、生子,40多年了一直靠这项手艺赚钱贴补家用。“看着家,照顾着孩子,伺候着老人儿,这个自由,这凑一起说说话,不管赚多赚少,就是开心。”

马绊草是一种野草,一般长度15厘米,材质坚韧。根据这个特点,杨俊艳结合柳编技艺,教杨家场村的村妇们整理、清洗马绊草,然后用马绊草编织各种草鞋、帽子、篮子等产品。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今年57岁的杨俊艳是天津市杨氏手工柳编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提到杨氏手工柳编技艺,杨俊艳特别自豪,因为他们能把农村田地里随处可见的柳条变成实用的生活用具。小时候,杨俊艳经常和爸爸一起在路边捡柳条,回家后把一条条的柳条清洗干净,捋顺后,再用双手不断地交替编织、塑形,在他们手中,普通的柳条能变成扫把、笸箩、篮子等。杨俊艳说:“我爸他们就特别巧,编个什么产品呀,邻居、亲戚朋友就都找我们家要,只要你编了,就有人拿着走。”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因为有柳编手艺的基础,毕业后的杨俊艳成为了一名编织女工,工作期间,她努力学习,手艺更加娴熟。1992年,杨俊艳决定利用自己的柳编技艺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主营手工编织工艺品的外贸业务。

创业初期,杨俊艳先是培训身边的亲戚、朋友一起编织产品。随着市场对产品的认可,订单量逐渐增多,仅靠这些人已经不能满足,这时候的杨俊艳就开始思考,如何利用这项非遗技艺惠及更多的人。“农民有一部分时间是种地、麦收、大秋,他的时间是很零散的,所以我就下决心,给村民培训,我累计过培养了2000多人。”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杨俊艳回忆,自己培训的第一个村子是自己家所在的胡连庄村,她利用大队的广播站招来了第一批报名学习的妇女。

因为学员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又是第一次接触柳编技艺,有些人看到别人成功,自己还没学会,就开始打退堂鼓,对于这样的人,杨俊艳也不会放弃,她会拿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教会她们。“看她学不会,你一急了她就学不了了,慢慢跟她说,给她讲,手把手去教,鼓励她肯定学得会。人家两天学会了,她5天或10天,我自己多费点心。”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就这样,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推广,杨俊艳走遍了28个村庄。回忆起当时,杨俊艳说每周她都要骑着自行车下村培训,最远的往返要100多公里,后来自行车换了摩托车,摩托车换了小汽车。功夫不负有心人,每次交工的时候,就是杨俊艳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靠着她的勤劳和智慧,杨俊艳终于将传统的非遗技艺与农民致富结合到了一起,同时她还带着这些产品走出了国门。

1994年,杨俊艳第一次带着自己的柳编产品参加了广州交易博览会,现场一位德国客户拿着自己手画的图片,在各个摊位询问是否会制作类似的产品,转了很多摊位,都没有找到,直到来到了杨俊艳面前。“他拿着一张白纸就画了画,乱七八糟的,别人都摇头,我就说我试试吧。一宿没怎么睡觉,琢磨这个活儿怎么弄,琢磨来琢磨去,我就把这个产品给做出来了。第二天客户就看‘哎,倒挺好,就是需要再密一点’”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根据德国客商的要求,经过一个晚上的调整,当杨俊艳把作品拿出来时,客户当场签下了13万个产品的订单。13万个!这个数字让她觉得万分惊喜,但压力倍增。“我的天呀,13万个,我回去谁干呀?”

经过沟通,客户同意产品分段供应。但另一边,老百姓们对于新产品的制作却持怀疑态度。“大伙儿不认,就感觉“我干这个干挺熟的,你给我来新的东西,这多难干呀,量也出不来,而且挺着急的”,我就给他们做工作,我就说,不可能一款产品干一辈子,肯定得多学几款,因为咱们干的就是手艺,艺多不压身。”

就这样,杨俊艳挨家挨户做新产品培训。在这个过程中,杨俊艳开始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也开始从国际化的角度去改进设计,从最初的10多种,积累到现在的300多种,用具、摆件、玩具……传统的编织技艺,竟然能变幻出不同的样式,这也让她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非遗在现代社会的生机勃勃。她说:“客户也越来越多,后来客户就直接来我们这里选产品、选样式、下订单,因为我信誉也比较好,数量我从来没差过。”

就这样,一个当年农民们养家糊口的编织技艺,走出了国门,从最初两个国家发展到了10多个国家。“德国的客户和瑞士客户跟我是最长久的,都得有40多年了。客户就说,我们跟杨女士之间就是那种亲人关系,我们都不是业务关系。”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创业至今,杨俊艳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提到自己继承的编织技艺、提到村里的学员,她和她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鱼和水的关系,当听说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她会赞助学费,谁家需要盖房子她会帮着垫钱等。

据了解,天津市妇联一直在域内挖掘、寻找掌握传统手工艺的女性,通过创建、领办“津帼家庭手工坊”的方式,助力更多妇女实现灵活就业,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杨俊艳就是首批领办“津帼家庭手工坊”的女能人之一。天津市妇联发展部副部长周瑞青说:“通过建坊的这种工作方式,引导她开展培训,给她培训资金的支持,请杨总这样的女能人到各地去传经送宝,让她带动更多的妇女提升技能,跟她一起做手工编织,从而实现增收。”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如今,杨俊艳的订单逐渐多了起来,她也在不断组织新的手工编织人手。

就是这样一个柳编技艺,通过杨俊艳与学员们的共同努力,走出了国门,并受到了国际的认可,彼此交流了文化,促进了这项技艺的发展。身边有人劝杨俊艳可以退休了,但是她却说要一直干下去,不放弃,她要去探索和尝试这古老技艺更多的可能性。“我是不会放弃的,因为这个行业一个是祖传、传承,我自己已经干了这么多年,这个行业我肯定是继续把它干下去。”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故事 | 守着家、看着娃、赚着钱的杨氏手工柳编

《城市论语》节目每周一至五12:00播出

 播出频率:FM101.4 AM1071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