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和平路上的“金字招牌”

2024-04-12 10:00:41 - 媒体滚动

转自:邯郸晚报

昔日和平路上的“金字招牌”

1987年,万宾楼三楼的“贵宾宴会厅”

□田建民

早年间,和平路上的商贾店铺种类繁多,有邮政、饭馆、茶馆等行业,其中“万宾楼饭庄”十分出名。“万宾楼”是邯郸市最早的饭庄,创建于1940年,是邯郸市历史最久、规模最大、接待外宾最多的饭庄。

我与“万宾楼”初结缘

1976年,初中毕业的我,因家里的姊妹比较多且生活困难未能继续学业,匆忙上了班,单位就是“万宾楼”。当然,那个时候已经不叫“万宾楼”了,叫“邯郸第一食堂”,且正在建设中。食堂的临时营业点是在位于邯山小学对面临时搭建的一个“席棚子”。“席棚子”就是我参加工作报到的地方。

建好的“第一食堂”是1977年的夏天正式对外营业的。如果从正面看,食堂的门面不是很大,三层楼的建筑,东西也就是四间房的宽度。如果说它的南北纵深,却是食堂正面宽度的7-8倍,属于“小口肚大”那种类型。食堂的后院有内部职工食堂、单身宿舍、仓库、锅炉房、维修间、办公室、面点房、储存煤的地方等。

1980年邯郸市(包括峰峰矿区)解放后的第一次厨师考试就是在“第一食堂”举办。那次考试成为新中国邯郸历史上第一批“三级厨师”的11人中,“第一食堂”就占了3位。我也有幸在列。

“万宾楼”的名厨与美食

不管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叫它“万宾楼”也好“第一食堂”也罢,的确汇集了当时邯郸厨艺界很有名望的一些名厨名灶。像宋茂林、刘金明、苏汝茂、李明堂等师傅都曾主过灶。据说宋茂林师傅小的时候跟着父亲还给当时的山东省财政部长做过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邯郸的餐饮市场还处于“封闭”状态的时候,“第一食堂”就引进了京城前门的“北京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开封的“灌汤包”等。

其中,北京“都一处”烧麦是当时的经理刘士力亲自赴京考察引进的。食堂自己加工制作的缯肘、卷汁、香肠等很受当地市民的喜爱,尤其卤鸡,在邯郸烧鸡评比中连续三年拔得头筹。食堂平时制作宴席所用的食材像猴头、燕窝、鲨鱼鳍等野生山珍海味,都是采用传统的原始方法泡发,做出来的佳肴很受顾客的好评和喜爱。

1981年,借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第一食堂”适时恢复了“万宾楼”的老字号。随着饭店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1985年,又在三楼改建了当时市内档次最高、装饰最豪华的“贵宾宴会厅”。当时,我是这层楼的小经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淡黄色的名片上“万宾楼饭庄、三楼贵宾宴会厅经理、田建民”的字样。

每当夜晚,悬挂在酒楼顶层、上下排序的“万宾楼饭庄”五个繁体霓虹灯大字光彩照人、十分夺目。这五个字是书法家李化书写,由市二建公司工程师张松雕刻,看上去古朴大方、浑厚敦实,很是气派。“贵宾宴会厅”对外营业以后,“万宾楼”的名声越来越大。

“万宾楼”的波折与辉煌

1975年五月端午前一天的凌晨,“万宾楼”三楼突然着火。那个时候家里还没有安装电话,三楼失火后我从被窝被人叫到单位的。我到单位时火已被扑灭,消防队员还没撤离。看到眼前火灾现场一片狼藉,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悲痛,两天两夜不敢回家。作为楼层的负责人呆呆地等着领导的发落。好在最后经过有关专家和领导认定,此次失火不属于人为责任事故,刚刚成为预备党员两个多月的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由于市领导的重视,在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万宾楼”三楼宴会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恢复了对外正常营业。这一时期的“万宾楼”迎来了历史上的二次辉煌。店内设有班组岗位20多个,职工人数121人;一、二、三楼同时对外营业,高、中、底档兼有,这在邯郸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万宾楼”连续多年被评为“省文明单位”“市红旗文明单位”;被市外办指定为“邯郸市唯一涉外饭庄”,并在省“十大饭店”评比中荣获“优胜单位”,为邯郸争了光,成为了邯郸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用刘士力经理的话说,红旗文明就是先进里面的先进。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万宾楼”也许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一样一闪而过,但她毕竟发出过耀眼的光芒。时过境迁,由于各种原因加上市场经济,现在位于和平路上的“万宾楼饭庄”已不复存在,但并没有消失。人们发现,在新建的邯郸古城文化一条街上,“万宾楼”三个字赫然悬挂在一幢仿古建筑的正门,仿佛在向过往的游人述说着她曾经的经历与辉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