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齐澣开伊娄河及徙漕路于京口史事探述

2024-04-12 08:42:28 - 镇江日报

唐代齐澣开伊娄河及徙漕路于京口史事探述

□乔长富

对于唐代润州刺史齐澣开伊娄河之事,笔者已有小文述及它的意义。这里要说的是,对于此事的时间及伊娄河的长度,有关记载有所不同,而且在齐澣开伊娄河的同时又在奏疏中提到“臣请于京口埭下直截渡江”,这“京口埭”又是怎么回事?论者也多语焉不详。为此,笔者对此说点个人浅见。

其一,对于伊娄河的开掘时间,《嘉定镇江志》卷六《地理·河》说是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今人则有开元二十三年、开元二十五年等说。谁是谁非?个人以为,据《唐会要·漕运》所载,齐澣上报开河奏章的时间是“开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五日”;又据《旧唐书》中《玄宗纪》记载,开元二十六年“其冬……润州刺史齐澣开伊娄渠于扬州南瓜洲浦”。而且,李白有《题瓜洲新河……》诗,据考证,诗作于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暮春。依据这几个方面情况,今天可以推定,伊娄河的开掘工程,当是开始于开元二十六年冬,竣工于开元二十七年春(一般说来,冬季水浅,也便于疏通河道),用了大约半年的时间。到今天,伊娄河的开掘畅通,已有一千二百八十多年。

其二,伊娄河的长度,从《唐会要·漕运》引齐澣奏疏说“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开伊娄河,二十五里即达扬子县”看,应该是有二十五里。但《全唐文》载此奏疏中,“二十五里”作“一十五里”,据此,则伊娄渠的长度当是十五里。孰是孰非?个人认为,从《嘉定镇江志》引《太平寰宇记》所载齐澣奏疏也作“二十五里”,而且今天瓜洲至三汊河(唐扬子县治地所在)之间的距离也有二十多里这两方面的情况看,伊娄河的长度应如《唐会要》所记载,为二十五里;《全唐文》所录作“一十五里”,“一”字当是“二”字之误。

其三,齐澣奏疏说“请于京口埭下直截渡江”,那么这“京口埭下”又在何处呢?元代俞希鲁《至顺镇江志》卷二《闸·京口闸》说:“京口闸,在城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许,莫究其所始。唐撤闸置堰(宋礼部侍郎李埴《嘉定修渠记》云:‘……唐漕江淮,撤闸置堰。’)开元中,徙漕路由此。”由此可见,伊娄河所对应的是江南京口的大京口。

又按《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一《漕河》称:“漕河,江口旧筑埽埂一道,由北固山下江滩,向西起,至蒜山下小码头止,长三里许。埂内河口由西北向东,长一里许,而后转南埂,有损伤,即加修补,盖以拦江潮之冲激,漕舟出江无患也。”由此看来,所谓京口“漕河”本来并不是穿城而过,而是沿江边筑坝蓄水成河,以通漕船。这一记载,有助于对唐代所开漕渠由“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以及《至顺镇江志》所说“撤闸置堰”的认识。

至于齐澣奏疏所说“京口埭”,从以上引文看,《至顺镇江志》说“京口闸,在城西北京口港口”,今天的论者以为是指“大京口”(今天的中华路原是大京口河道);而《光绪丹徒县志》卷十一《漕河》说“漕河,江口旧筑埽埂一道,由北固山下江滩,向西起,至蒜山下小码头止,长三里许”看来,此文是认为“京口埭”是在西边的“小码头”。两种说法,谁是谁非?个人认为,盛唐时期,西津渡尚未兴起,所以,“京口埭”所在当以“大京口”为是。而且,据《光绪丹徒县志》卷三《大江》下所载,瓜洲与江南岸(蒜山在其处)清代相距仅有七里半,“初阔十八里,既阔十里,今止七里半”,但从伊娄河“渡江”有“二十里”可见,“京口埭”和大京口只会是在蒜山“小码头”之东,而不会是在“小码头”。

对于“京口埭”,从唐人诗中最早看到的是初盛唐之间孙逊所作《下京口埭夜行》诗中说:“孤帆度绿氛,寒浦落红曛。江树朝来出,吴歌夜渐闻。南溟接潮水,北斗近乡云。行役从兹去,归情入雁群。”这是唐人较早而且为数甚少咏写到京口埭的诗篇。孙逊又有《夜到润州》说“夜入丹阳郡,天高气象秋”,所写时令、地点与《下京口埭夜行》吻合,当为同时所作。

唐代天宝年间,润州改为“丹阳郡”,由此看来,早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京口埭就已成为润州(丹阳郡)江边的重要渡口。但孙逊诗中无字涉及蒜山及“西津”,可见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蒜山下尚未有正常的渡口。西津渡之成为重要渡口,当是在中唐或其后。所以,齐澣奏疏所说之“京口埭”,不会是在“蒜山小码头”,只会是在“大京口”入江之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