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只会打针发药?上海越来越多护士开设独立的护理门诊
或许有人认为,护士的作用就是打针发药,但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护士走出病房,开设独立的护理门诊,与医生一样坐诊,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还有越来越多的护士在临床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让一个个服务患者的小发明、小创造走向临床开展应用,促进一项项最新的临床研究落地。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本文图片均为医院提供
2023年5月12日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今年中国护士节的主题是“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今年也是上海市护理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当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召开上海市庆祝“5.12”国际护士节大会,致敬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护理工作者。
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门诊二楼23诊区一隅,血管通路与创面修复两大设有独立诊室的护理门诊,时常络绎不绝。58岁的淋巴瘤患者刘女士即其中一名患者,每周她都会来一次血管通路诊室。
对刘女士这样需要规律化疗的患者来说,中心静脉留置管堪称生命通道,须每周一次予以专业护理以确保通畅,在接诊中,护士总会细心地询问她中心静脉留置管(PICC)的情况,然后便打开无菌包开始专业护理,护士首先会观察敷料是否有污染,再用软皮尺测量臂围,以评估是否发生静脉炎,接下来便是更换肝素帽、冲管,以确保留置管通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创面修复护理门诊。
早在2012年,基于患者的护理需求,类似这样的专门护理门诊就已经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开设出来,此外还有创面修复护理门诊、腹透护理门诊、心血管护理门诊以及母婴护理门诊等。2023年4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又推出护理专家门诊,通过竞聘遴选,第一批共有17名护理专家轮流坐镇该门诊,进一步构建了护理领域的分级诊疗体系,为有需要的疑难重症患者提供高水平护理服务。
这仅仅是上海医疗机构护理门诊的一个缩影,这样的门诊通过多种医联体合作形式,目前正从二三级医院逐步扩大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把优质护理服务送到患者家门口。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张玉侠表示,护理学科发展对护士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护理工作也有其科研路径,包括开拓护理新技术、参与医生临床研究等。当前,中山医院有270名左右的护士获得GCP药物临床试验证书,在国内同行中名列前茅,这仅是护理工作者从事临床科研的一个缩影。
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上海护理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护士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目前上海市注册护士11.13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45.21%,实现每千人口注册护士7.39人,按常住人口统计每千人口注册护士4.49人。
与此同时,上海护理科研创新能力也在持续提升。2022年,上海护理系统获得12个国自然以及国社科护理项目,2个护理项目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3个护理项目获得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全市护理人员在护理技术、护理器具及护理信息化创新项目已达到千余项。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复旦、交大、同济护理研究生学位点评估均获得A类项目,特别是复旦大学取得了A+。临床护理质量不断改进,7个护理项目入围国家护理质量改进提灯项目(获奖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国家护理质量管理平台中,本市的护理质量指标名列全国前茅。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虞涛介绍,为进一步推动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将会做实做强护理专科门诊,拓宽护理人员职业通道。对标护理服务新业态,及时制定发布护理新业态服务标准,持续完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技术等专业标准体系,同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实施护理岗位管理,将护士的薪酬待遇、绩效分配、奖励评优等与岗位挂钩,向临床一线护士和基层护士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