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林永升的遗腹子及其后人

2023-06-12 02:49:31 - 封面新闻

甲午英烈林永升(五)

追踪林永升的遗腹子及其后人

林永升像

追踪林永升的遗腹子及其后人

林子振在北洋海军曾经的基地刘公岛。

追踪林永升的遗腹子及其后人

位于辽宁庄河黑岛镇的林永升塑像。

□王国平

对于英雄,我们总希望能找到他们的后人,这既有薪火相传的朴素观念,也承载了人们对英雄的纪念。

中日甲午海战迄今已经129年。1949年后,几代学者都在寻找这些海军将士的后人,但因各种原因,仍有很多信息湮没在历史之中,北洋海军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就是其中之一。

在1894年9月17日的中日甲午黄海海战中,经远舰管带林永升因死事壮烈,清政府下旨以提督例优恤,追赠太子少保,其子孙世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这一恤赏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相近。

作为几乎和邓世昌齐名的海战英烈,林永升则在历史的无意中遭到遗忘,甚至关于他的经历和家族史实也变得模糊不清。

此前,笔者曾通过林永升的履历折、清国史馆传稿、县志等材料,首次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林永升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但关于其家族史的部分,则止于1930年代(参看本报此前文章《甲午英烈林永升》(一-四)、《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的哀与荣》,《甲午战争研究》,2020年第2期,第22-33页)。

最近从英国传来了有关林永升后人的最新消息。但由于历史时期中的特殊原因,这些后人没有保存相关遗物,仅有口耳相传的家族历史。以下关于这支后人的消息,主要来源于采访口述资料。

身后哀荣长子承袭世职

林永升,字钟卿,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闽侯县)人,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这一年份是根据他阵亡时四十二岁(虚岁)推算而来。

甲午海战中,林永升率领的经远舰曾和致远舰一样“奋勇摧敌”。在《清史稿》的《林永升传》中,载有一段话:“永升夙与世昌等以忠义相激励,既合诸舰,冲锋轰击。”因此林永升和邓世昌的传记同位于清史“忠义”卷中。

这些仅有的寥寥记载,是林永升留给世人最后的背影形象。

光绪二十年九月初九(1894年10月7日),清政府发谕旨对“提督衔记名总兵邓世昌、升用总兵林永升,均著照提督例从优议恤”。

此后部议,林永升和邓世昌均“追赠太子少保,世袭骑都尉兼一云骑尉”。

林永升阵亡后,第一次出现关于其后人情况是在近四年之后。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1898年8月),时任闽浙总督边宝泉奏:“升用总兵、原任北洋海军左翼左营副将、管带经远快船林永升……在大东沟洋面阵亡。林永升经部议给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俟袭次完时给予恩骑尉世袭。遵照去后,兹据福建侯官县查明,故员林永升嫡长子林大鑫年十六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承荫二品荫生。永升仅生二子,次子已故,大鑫是其长子,例得兼骑都尉兼一云骑尉世职。”

在1933年刊本的《闽侯县志》中,也有一篇林永升的小传,在这篇传记最后介绍了林永升后人的情况:“(林永升)子二,长大鑫二品荫生,袭世职;次毓东,均不幸早卒。孙,启璋,供职海军行营。”

从上述资料可知,林永升阵亡时留有两子,长子林大鑫,应该生于1883年,当时林永升30岁,任职镇东舰管带;次子林毓东,在1898年时已经去世。承袭世职的林大鑫应该也去世较早,但林大鑫留下一子,叫林启璋。进入民国后,林启璋和很多北洋海军将士后裔一样,进入海军谋职。

这是明确可知的林永升家族情况。

家世再探林永升有遗腹子?

找到林永升的后裔是几代近代海军史研究者的夙愿。原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创馆馆长戚俊杰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几次到福州查访,均无所获。福州的学者则将当地的海军家族耙梳,也未得要领。

此前在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曾展出一把旧式手枪,介绍写有“林永升曾佩戴的洋枪”,并注明“其后裔捐赠”,这曾一度引起我的关注。博物馆后来根据原始档案查证,发现这是一个误会,线索因而中断。

就在大家认为关于林永升后人的消息泯灭于历史之中时,从林永升当年留学的英国传来消息,“这里有他的直系后人”。

这位林氏后人叫林子振,他自我介绍是林永升的曾孙,今年63岁,退休前是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一名警察。

据林子振讲述,林永升有一妻一妾,林大鑫、林毓东均为正室所出。而那位偏室夫人姓沈,即林子振的曾祖母。

林永升海战殉国后,因正室不容,沈氏只能离开林家,与兄(或弟)流落至广东东莞,投靠一罗姓官员。据林子振家族流传,这名罗姓官员与林永升是旧交。

离开林家时,沈氏已经怀有身孕,后在东莞诞下该子,取名林极(又名耀锟、碧珊),他就是林永升的遗腹子,林子振的祖父。

因为父辈的交情,林极长大后,这名罗姓官员将女儿罗颂欢许配给他。林极在东莞以经商为业,在罗家的协助下,生意颇为兴旺,后全家迁居广州西关。

林极和夫人育有二子五女,其中三女早夭,子林镛基排行老五、林镛广排行老六。

20世纪50年代,林极的子女南下移居香港,林极则与夫人在内地终老。自此,这一支林氏后人在香港定居下来。林极的次子林镛广生有四子,长子就是林子振。

林子振和两个大弟的名字,都是由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祖母罗颂欢生前起好的——林子振,字家声,寓意“子振家声”,寄托了家中的美好期盼。“如果我是女儿,名字就叫‘掌珠’,意思是掌上明珠。”林子振说;他的二弟名为“子龙”,意为“浑身是胆”;三弟“子仪”,取意“品行端庄”;四弟出生时,因祖母已经去世,由父亲给他取名为“子慧”。

如今,林镛广已九十高龄。林氏后人也开枝散叶,分散在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美国、加拿大、英国。

林子振说,有关家族历史均是由长辈口传,当年家境清贫,他随大姑母生活,因此听得最多。也因为他是家中唯一修读中国历史的人,所以有兴趣追寻家族历史。

林子振介绍,他听家中长辈讲述,林永升还有别名,为“翼升”。

至于外曾祖父,即那名罗姓官员的名字,林子振曾听大姑母提过,但当时没上心,因而没有记下来。

以上,便是林子振讲述的家族传承。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关于林子振的讲述,目前还未能找到其他旁证,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线索浮出水面。

特殊群体近代海军将士的遗腹子

从林子振的叙述可知,他的祖父林极是林永升的遗腹子。

“遗腹子”这一现象在北洋海军内并不罕见。

林永升的海战搭档、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也留有一名遗腹子,同样为妾室所生。

邓世昌的遗腹子名叫邓浩乾,排行老三。按照邓家所说,他是在邓世昌殉国的第二年出生。

邓浩乾的养女邓孝思2014年9月接受江苏无锡媒体采访时说:“我的父亲邓浩乾是遗腹子,爷爷邓世昌殉国的时候他才刚满百天。”

这句话有矛盾之处,从上下文推测,邓孝思的意思应该是在邓世昌牺牲的百天后,邓浩乾才出生。

邓世昌是1894年9月17日殉难,三个月后大约就是1894年的12月底。

根据1920年7月的海军部职员录记载,邓浩乾出生年份为1894年,时为军学司编译科科员。

邓家家传文献《哀荣录》里有一份邓家发出的《哀启》,最后署名“棘人邓浩洪、浩祥、浩乾”,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邓世昌生前已经为三子起好名字;二是邓世昌的追悼会是1896年1月在广东广州的光孝寺召开,如此时发布《哀启》,邓浩乾已经出生。

到1935年10月,有邓浩乾以父亲的名义向海军部求职的消息。“先父世昌于甲午之役在大东沟抗敌殉难,请念忝列难裔处境困难,准予录用由。”时任海军部部长陈绍宽批示“呈悉。仰即先行来部接洽”。

另一位留下遗腹子的是随邓世昌蹈海的致远舰水手刘相忠。刘相忠有两个儿子,其殉难时,长子刘世恒不到2岁,次子刘世喜是遗腹子,当时母亲仅怀他两个月(《寻找邓世昌的亲兵刘相忠(下)》,华西都市报2019年1月2日11版)。

北洋海军将士的“遗腹子”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未能感受到父爱,但却是那场悲壮海战的证人。

林极后人一直非常低调,此前从未向外界提起自家身世。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辽宁庄河的黑岛海域确认了沉没的经远舰,此后林子振在微博上和水下考古队员互动,他的身份始为外界所知。

2021年5月,在邓世昌玄外孙叶伟力的牵线下,林子振加入了近代海军后裔微信群。群里有数十位北洋海军后裔,也有经远舰上二副陈京莹的后人,和这些曾祖同袍的后人联系上,林子振连说“非常亲切”。

林永升留学时就读的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如今已改为一座海军博物馆。林子振曾两次到访,希望找到北洋海军在此留学的资料,“但馆方人员什么也不知道”。

林子振说,待时机成熟时,他准备去辽宁庄河的黑岛镇,去看看那里竖立的永升公的塑像,望一望经远舰沉没的那片海,“算是祭祖吧”。

“我十分喜欢风帆航海,每当出海,总会想象曾祖当年驰骋大洋的景象。”林子振说。

学术支持: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