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2024-06-12 06:28:11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关键是“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应用场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找准自身优势,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引下,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才能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进而实现现代化。据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有以下发力点值得关注。

其一,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契合之处,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道路,也不是中国人民偶然的选择,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五千余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道路,其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存在着一脉相承之处,有着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应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细节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充分发掘出来,并阐释清楚这些契合之处的基本内涵、发展流变和历史影响,进而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历史文化支撑。这项工作的细致开展有助于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在新时代应肩负起的文化使命,是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焕荣光的直接路径。在做这项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应该避免泛泛而谈或简单比附,为此,研究者必须在深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特色的基础上做扎实深入的研究。

其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在建构现代中国人精神家园方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人的生存发展既需要物质保障,也需要精神滋养。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对精神滋养的需求会变得更为迫切。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随着交通便利和传播手段的多元化,这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更为明显地暴露出来,导致人们内心的失落、迷茫、焦虑进一步加剧。近年来流行的“内卷”“躺平”“丧文化”等词汇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状况的反映。同时,社会转型迅速、经济深刻变革也对社会道德体系产生较大冲击,新时代中国在道德建设领域也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注重身心安顿、注重社会道德建设恰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身心安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厚资源。就个体身心安顿而言,以道家思想为例,对于物欲享乐的诱惑,道家本着“道法自然”的理念,告诫人们应节制欲望,反对心为形役;对于社会竞争,道家体悟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提醒人们“守柔贵雌”,而不要争强好胜;对于人生所遭遇的祸、福之事,道家基于“反者道之动”的辩证眼光,认识到祸、福相倚,安慰人们坦然面对;对于成功的标准,道家认为没有统一的定义,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标准的成功。道家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人生的独特视角,颠覆了人们的一般认知,有助于破除人心中的诸多执念。就社会道德建设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学是一个以道德为旨归的学派,儒家将人视作道德性的存在,为帮助人提升道德修养,儒学建构了一个堪称完备的道德体系,从平民百姓到帝王将相,儒学对每一种社会角色所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都作了系统设计,对父子、夫妇、朋友、君臣等每一种人伦关系应该如何处理都作了细致规定,对诸多道德两难问题都给出了富有成效的解决方案,其道德指向全面、道德修养方法细致、道德教化方式可行、道德实践智慧丰富,依然能够给现代中国人带来精神慰藉和智慧启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上述优势回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需求,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进而可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之变成真正的“活”传统。

当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个体身心安顿、社会道德建设方面所积累的思想资源,是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并不能照搬到现代社会中。对这些思想资源的应用,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尺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进行取舍、筛选,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从中萃取出真正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思想精华,为现代中国人建构起精神家园。

其三,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文化主体性、建构大国文化形象方面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以下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作为。一方面,可以在凝聚民族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发挥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核心部分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孕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母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的诸多精神基因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简而言之是将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体视作密不可分的整体,将个体成长、家族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个体产生出对族群、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砥砺奋进的精神动力,是爱国主义的根底。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夯实中华民族家国情怀方面的积极因素,将其打造成一面凝聚全世界华人的文化旗帜,以唤起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另一方面,可以在树立文化主体性、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大国文化形象层面发挥作用。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形象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外在表征。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构积极正面的国家文化形象的根本,在于树立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在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在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大有作为。此外,具有悠久历史、深厚底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便是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诸多基本精神例如“仁者爱人”“包容和谐”“和而不同”等,对彰显大国气度,建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形象的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更是有直接裨益。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的价值,让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合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又一有效发力点。

(作者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