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庆春: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2024-06-12 09:07:00 - 中国甘肃网

原标题: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庆春: 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庆春: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贺庆春在创作新样式

庆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庆春: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中国甘肃网6月12日讯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桑杰才让 通讯员 刘兴存 文/图)庆阳香包已有上千年历史,香包在民间又被叫作“荷包”“绌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造型丰富、图案精美、芳香浓郁,表达着人们祈福、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贺庆春,甘肃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庆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于1967年8月出生于庆城县玄马镇贾桥村,是学生们心目中可爱可敬的老师,也是当地困境妇女增收致富的引领者。

贺庆春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父母学习手工绘画和手工刺绣艺术品制作。1984年高中毕业后,回村当起了民办教师。对香包和剪纸有特殊情结的她,经常把这些传统技艺带到第二课堂,丰富教学内容。2002年的秋天,贺庆春下岗回家,已步入中年的贺庆春站在了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听着父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勤奋努力,再选一个适合的事做,还害怕没出路”的悉心开导和鼓励,她振作起来,听了一场庆城县妇联组织的妇女勤劳致富先进事迹报告会,深有感悟。

此后,她到上海、苏州、北京等地考察手工编织和刺绣市场。几番周折,凭借着热情和勇气,她决定自己创业。

贺庆春买了资料书籍、准备了针线,按照市场流行的样式,开始了尝试,错了拆,拆了做,就这样反反复复,终于有了满意的产品。在端午节,她拿着和母亲、弟媳做的香包和手工编织品到城里摆地摊,很快便卖完了,逐渐招来了不少学徒。就这样,贺庆春办起了“地摊课堂”。多年的地摊经历,贺庆春不但有了收入,还收获了喜悦。她的地摊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时接到一些订单,她就分给“学徒”,保证按时交货。渐渐地,贺庆春有了把“事业”做大做强的打算。2007年,她注册了个体户,租了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带着她的“学徒”从地摊搬进了“生产房”。

一步一个脚印,就会看到更多精彩。为适应市场需求,2012年贺庆春的个体户转型升级,注册200万元成立了庆阳市庆春香包绣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还租了1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开始了规模化运营。

近年来,庆城县注重民俗文化人才培养,组织县域内香包、刺绣、剪纸技术能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围绕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产品生产设计等,与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交流学习。贺庆春抓住相关机会,通过不断地外出考察学习、交流研讨,创新理念,提升技艺,成为了省、市民间技艺大师。

如今,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培训、营销团队,她们不断创新产品种类,拓展营销方式,走出了一条非遗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她创办的公司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甘肃省乡村振兴巾帼示范基地”“省级文化集市”生产加工基地、“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等,获得15项外观设计专利证书。贺庆春本人作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遗传承人,先后获得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甘肃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庆阳市首届创业明星、庆阳市民间文艺家先进工作者、庆阳市“文化产业进校园先进个人”等,一度带领团队研发设计作品14种,年生产量达6万余件,并通过手把手开展订单式、随到随学接待式、网络直播等公益培训等,累计开展培训80场次,培训妇女6000多人次,带动520多名农村低收入妇女从事手工刺绣、编织工作,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参加各地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推动庆阳香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桑杰才让 通讯员 刘兴存 文/图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