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河入江撑起“安澜之舟” 水警支队升级水域救捞机制

2024-06-12 07:19:00 - 南京日报

探河入江撑起“安澜之舟”

水警支队升级水域救捞机制

探河入江撑起“安澜之舟” 水警支队升级水域救捞机制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张彪 通讯员 袁洵

南京水路纵横,水网发达,有大小河流1200余条(段)、湖泊10个、各类水库251座。面对水域救援的迫切需求,2016年8月,南京水警支队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方针,组建全省公安首支水上救捞专业队,担负起救助溺水群众、打捞未知名尸体、打捞水下证物等重要职责。通过近8年的工作,救捞队多次完成水下打捞任务,全力做好水上救生救援,在一江碧水中为群众撑起“安澜之舟”。

勇于探索,提炼“专业救捞法”

在南京水警救捞队成立之前,相关水域如果发生溺水警情,相关单位只能请渔民打捞,不仅效率低,而且成本高。“渔民虽有打捞经验,但是并不太科学,比如打捞钩的使用,他们可能对水底的情况不清楚,打捞并不精准。”南京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内河派出所所长郑志刚说,在南京水警救捞队成立后,这一局面得以改观。

从成立之初,救捞队就对人员、装备、训练、机制等四大类24项重难点问题挂图攻坚,探索总结出“一三五”救捞机制,即“一个理念、三个确保、五个必须”。其中,“一个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理念。

在此观念基础上,救捞设备也逐步改进。6月5日,记者走进救捞队的设备房,看到琳琅满目的“高科技”。“这是夜间探照灯,这是水下机器人,这是无人扫测船……”救捞队副队长应道龙介绍说,在这些救捞设备中,他们使用最“趁手”的是声呐扫描仪,“比如这个3D成像声呐扫描仪,不仅可以看到水深、经纬度,还能实测水温,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为我们的作业提供很多便利。”此外,救捞队还自主研发水下打捞工具。他们研制改装了集照明、移动图传、车载船艇于一体的多功能救援车,在驰援外省、市救捞任务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除了设备外,一套专业的救捞机制也不可或缺。据悉,救捞队借鉴典型案例,评估风险要素,制定了一整套现场处置工作机制。正因该机制,救捞队至今保持着安全作业的“零事故”。

苦练精兵,守护“水域生命线”

在设备房内,应道龙打开3D成像声呐扫描仪,很快,屏幕上出现一张阴影图。在记者看来,这张图就像一张遍布斑点的“后现代绘画”,很难看得懂,但应道龙却能很精准地解读其中的信息。他指着黑色斑点密集处说:“这是河边的石头。”他又指着白色斑点说:“这是河里的鱼。”接着,他指着一块黑白交错的小斑点说:“就是这个点,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目标’。”

“在南京的几支救援队伍中,真正能看懂复杂声呐成像图的人,不超过5个。”郑志刚说,应道龙的“火眼金睛”,得益于无数次的演练。

据悉,南京水警救捞队紧扣全天候水域作业要求,常态化开展溺水警情模拟演练和游泳达标考核。郑志刚说,在救援队伍中,最难培训的就是声呐员。为此,南京水警救捞队选优配强骨干力量,围绕“人机结合”,分组重点训练声呐扫测等关键技术,开展溺水警情处置和救生员培训,组织应急心理干预培训班。

经过多年演练和培训,救捞队中4人获得国家级救生员资质,应道龙获得国际三星级潜水员认证,傅乃强被评为省厅溺水警情处置实战教官。

联动共治,构建“平安合伙人”

为进一步推动救捞队精神从“落地生根”到“开花结果”,南京水警救捞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社会救援共同体建设。

救捞队搭建“平安守望联盟”,牵头联合沿河社区、涉水行政部门、沿河属地派出所以及相关院校,建立起辐射全市水域的安全联勤联动机制,整合各方力量,构建起水域安全的齐抓共管机制。

此外,救捞队汇聚社会力量,在石城百姓社会动员体验点基础上,精心设立秦淮河应急救援屯兵点、水警救捞队装备室、防溺水安全自护教育课堂3个社会动员体验区,多形式展现救捞队精神理念和工作质态,普及防溺水安全防护知识。目前,南京水警救捞队已与21家单位建立联动共治,接待社会各界群众53批次、1000余人次。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水警支队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加强烈的水警担当、更加高效的救捞机制、更加务实的工作举措,护航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