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2024-06-12 09:53:00 - 南海网

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海南日报记者邱江华

一条鱼,除了红烧、油炸、清蒸等烹饪方式,还有哪些新吃法?

近日,在海南华研胶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华研)生产车间,鱼鳞、鱼骨等经过前处理后,再通过数十道工序,变成了一堆堆白色粉末。

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这些白色粉末是鱼胶原蛋白肽原粉,不仅广泛应用在保健食品里,还是医药企业的生物原料。”海南华研研发部负责人赵子方介绍。

海洋拥有超地球总量80%的生物,相比于陆地生物,海洋生物拥有更独特的基因,医药开发潜力巨大。

在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及科研团队看来,一条鱼不仅仅可作为一道美食,也是许多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在海南,已有许多人投身这片“新蓝海”,有的项目加快推进、有的成果已经走入市场……

99%的潜力待挖掘

海洋生物的医药利用率不足1%,将成为人类重大疾病新药研发突破口

海南大学药学院教授黄玲,是一头扎进这片“新蓝海”的人之一。

2021年初,在中山大学任教的黄玲加入海南大学,并参与组建了药学院,瞄准“开发热带海洋药物资源抗慢性脂肪肝病创新药物”等方面进行研究。

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慢性脂肪肝病作为全球第一大类肝病,也是海南高发疾病,患者呈逐渐低龄化趋势。”黄玲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脂肪肝病的药物主要为降血糖、降血脂类药物,效果并不显著,开发一款慢性脂肪肝病创新药迫在眉睫。

“数千年来,陆地动植物一直是天然药物的重要来源,全球各地的传统用药基本都来源于陆生生物。但海洋生物总量占地球总生物量超过80%,且当前利用率还不足1%,海洋药物的研发潜力巨大。”黄玲说。

除了“新”,海洋药物的独特性还在于“奇”。为了适应温差大、高盐高压、低氧等特殊环境,海洋生物,尤其是深海生物进化出了耐寒、耐热、耐高压等独特的基因,能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

“海洋天然产物为现代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结构信息。”黄玲认为,这一特殊性质有可能是我国突破慢性重大疾病新药研发瓶颈的关键所在。

海南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可谓坐拥一座巨大的、可待开发的“蓝色药库”。同时,全国绝大部分深海都在海南,发展深海科技等海洋产业优势明显。

“常见的海绵、珊瑚、红树植物、海草等,都能为海洋生物医药提供材料,目前海洋药物主要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人类重大疾病进行研发。”黄玲说。

短短几年,黄玲团队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初现成果。他们从多个海洋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潜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结构骨架分子。当下,团队正集中力量评价先导分子在不同的动物模型体内的药效情况,研究其作用靶点。

“项目整体还处于研究初期,我们希望综合团队力量,在未来两到三年能发现兼具活性与成药性的候选分子,进一步推动与药企合作,研发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慢性脂肪肝病创新药。”黄玲说。

当下,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海南乃至全国鼓励的重要产业发展方向,而且,具有高技术、低污染的特征,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不仅有科研团队的助力,也有不少企业参与其中。

把一条鱼“吃干榨净”

海南企业海洋保健产品远销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赵子方以保健领域人们常议的“胶原蛋白”为话题,为我们科普了海南华研的重头产品。

常有人说,吃猪蹄能补充胶原蛋白。实际上,猪蹄里的胶原蛋白是大分子蛋白质,不易被人体直接吸收。肽,则是分子量更小的蛋白质片段,更易被人体吸收。

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我们以罗非鱼的鱼鳞、鱼皮,以及深海鳕鱼的鱼皮等为原料,通过蛋白酶解技术获得鱼胶原蛋白肽。这种鱼胶原蛋白肽具有锁水、抗皱、提高免疫力等功能。”赵子方说,基于产品的美容和保健功能,鱼胶原蛋白肽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公司产品已顺利进入食品、化妆品、医疗等领域,远销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印尼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销量占总销量的50%以上。

作为一家本土企业,海南华研近年来发展迅猛。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落户海南华研。

探究公司快速发展的密码,赵子方认为,一是加大前端科研投入,二是推动后端成果转化。公司建有一个鱼胶原蛋白肽产业化基地,并拥有生物多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生物多肽重点实验室,获得各种专利100余项。他们所做的事,就是要把一条鱼“吃干榨净”,将其价值发挥到极致。

赵子方介绍,依托海南丰富的鱼类资源及高效的加工流程,该公司可以生产出原料活性和蛋白质含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的产品,例如将新鲜的鱼皮、鱼鳞运输到工厂仅需40分钟,将原材料加工成生物多肽行业大热产品胶原三肽,只需短短24小时。

不止海南华研,还有不少探路者正瞄准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积极推进产业转化。

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依托国家化合物样品库建设的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着眼深海生物开发领域,通过建设深海生物样本采集、深海样品生产改造、生物活性筛选鉴定等平台,开展深海深渊微生物菌种保藏、分子和细胞水平生物活性筛选等特色业务,推动崖州湾科技城成为资源独特、水平高超、产研融合的海洋药物原创策源地,并通过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支撑海洋创新药物、功能性保健品、功能性化妆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心计划构建深海化合物相关知识库,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新药创制的资源、数据和技术枢纽,打造生命科学领域产学研一体化服务和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专业平台。”三亚深海化合物资源中心主任王明伟说,中心目前已吸引几十家创新创业高科技企业和风投基金开展合作,涵盖海洋药物、试剂仪器、细胞治疗、医学诊断、风投基金等板块。

亟需更多创新力量

抢抓产业发展新机遇,让更多新药造福更多患者

纵观国内,各地已掀起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热潮。山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各省份纷纷将其作为蓝色经济的增长点。在海南,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向海图强”,明确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推进海洋生物医药等项目建设。

“这几年,明显感觉到海南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一件事让赵子方印象深刻,2023年底,公司计划开展“罗非鱼鳞胶原蛋白神经保护肽的关键制备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但前期投入需要1000万元,压力不言而喻。

自贸港观察·焦点|一条鱼的新“吃法”

后来项目获批为海口市重大科技专项,公司得到了300万元经费。“得益于经费支持,项目快速推进,预计今年底会有小试产品出来。”赵子方感慨道,省里相关政策和部门的扶持,让公司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们决定在海南加大产业布局。

但从整体来看,海南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还处于蹒跚起步的阶段。黄玲调研发现,海南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基础研究薄弱,长期以化学药、抗生素制剂为主要研究产品,“此外,科研力量较零散,企业创新度不高,产学研结合不深”。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药研发历时长、经费投入大、失败风险高等现实情况,也成为制约海南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关键因素。

针对产业痛点难点,不少受访者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出谋划策,期望能多方合力,以起步即冲刺的奋进姿态,抓住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机遇。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壮大特别需要得到政策的扶持。”黄玲呼吁,海南可以借鉴区域特色明显、新药研发较成功的省市经验,进一步加强产业顶层设计。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赵子方谈到,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科技创新尤为关键,“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明显感觉到高端人才供不应求。建议海南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为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新药研究要想往下做,还要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黄玲认为,打造更多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升海洋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展水平。

可喜的是,在这片“新蓝海”,已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加入——

海南大学傅鹏程教授团队运用海南本土的热带水解酶,对海南自产螺旋藻的藻胆蛋白进行高效水解,对数千种肽段进行精确测定和验证。科研成果为防治肥胖症以及“三高”等中老年慢性疾病提供了可持续的自然疗法;海南师范大学陈光英教授团队从红树内生真菌中,获得多个骨架重排的抗炎杂萜类化合物,或许可为开发新的抗炎药物提供思路……

黄玲希望,那些蕴藏在海洋中的宝藏,能快一点、再快一点造福更多患者。

(海南日报海口6月11日讯)

海洋微生物、珊瑚、海绵、海草、红树植物等

都能为海洋医药提供材料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包含海洋药物研发、海洋生物制品开发等领域

具有高技术、低污染等特征

是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产业之一

海洋药物有什么特点

全球传统用药基本来源于陆生生物,而海洋生物总量占地球总生物量超80%,当前利用率还不足1%,研发潜力巨大

为适应温差大、高盐高压、低氧等特殊环境,深海生物进化出耐寒、耐热、耐高压等独特的基因,能产生结构奇特、活性多样显著的海洋天然产物

海洋药物研发方向

主要针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

执行总监:许世立

视频编导:李国栋

视频文案:樊学玲

视频拍摄:张茂

视频剪辑:陈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