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百家争鸣:“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召开

2024-06-12 10:16:00 - 澎湃新闻

中国知识如何真正地世界化和全球化?中国研究如何实现“世界性百家争鸣”?如何构建一套更具有解释力的世界中国学叙事?2024年5月11日至1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与《国际汉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国20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就中国学学科的构建、理论与方法探讨、前沿及热点问题解析,以及中国学研究与文明交流互鉴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交流。

文明互鉴,百家争鸣:“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召开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主持,《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研究员分别致辞。张西平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世界中国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从学科发展、学会组织、研究力量等方面梳理了近年的进展,指出在当前中国学发展的关键期,召开会议总结和讨论世界中国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显得十分及时和重要。沈桂龙研究员追溯了世界中国学研究所与世界中国学大会的历史渊源,强调智库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双轮驱动。他表示,世界中国学仍有诸多理论性问题没有达成共识,期待此次研讨会能够推进世界中国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随后,《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李红岩研究员、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阎国栋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葛桂录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武研究员分别作主旨演讲。

张西平教授的演讲题为《世界汉学(中国学)研究的性质与意义》。他指出,中国学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学问,本质上是一门外国学问;域外汉学(中国学)是中外文化交流之学,是双边文化的学问,也是文明互鉴之学。他回溯了近年关于中国学的新讨论,指出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国学非常重要与急迫,但并不是否认世界各国已经存在的中国学;而是“必须在中外互鉴中构建一套立足本土经验又具有全球地位视野的自主性中国论述。”他表示:“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并非来自对自身传统的自傲,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自己文化的理性审视。只有站在世界的高度反观自己的文化时,才会有这样一种理性自觉的文化认知。在中国文化重建的今天,在世界文明史的长时段研究中,揭示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对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心态走出民族虚无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两个极端的纠缠,建设一种健康的民族文化心态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李红岩研究员以《文明交流互鉴视野下的世界中国学研究》为题作主旨演讲。他指出世界中国学研究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并表示世界中国学研究应该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原则、为基本的方法论,跟民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及文明冲突论拉开距离。四十多年来世界中国学的基本格局与整体形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中西双方的思维形式不同,各有所长,因此才具有交流互鉴的深厚基础。他还从世界中国学的边界、主体的构成、来源等方面详细讨论了目前世界中国学的形态变化,强调要重视基础性、母题性、根本性的问题。

阎国栋教授的演讲《持续深化国别汉学研究》从十个方面指出了当前汉学史研究可以深化的方向,包括国别汉学史、汉学分科史研究、汉学家研究、汉学经典著作研究、汉学问题研究史、汉学教育史、汉籍外译史、汉籍流布史、汉学机构史以及汉学原始文献的整理出版。他指出,国际汉学史研究者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外语能力、扎实的中国知识以及学术史的研究方法,才能把握住国际汉学研究的黄金时代。

葛桂录教授的演讲题为《从“世界之中国”到“中国之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文化对话视界与文明互鉴理念》。他指出,文明互鉴是双向的,不仅意味着中华文明外化的传播,也意味着异域文明对中华文明内化的接收。这个时代背景下,一方面我们提倡要掌握思想主动、历史主动,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海外汉学家诸多的著译成果。我们希望文明互鉴、文化交流的结果是对话双方能够在交流中寻求本土思想文化创新发展的契机,并且实现互惠。

范劲教授以《汉学系统内部的“中国文学”——一个悖论》为题作主旨演讲,重新思考汉学的中国文学和我们自己构建的中国文学的关系。他指出中国学界自由开放,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不拒绝优秀的“舶来品”,问题是如何解决操作封闭和开放性这对悖论。范劲强调,要“研究他们的思路和成绩,更要理解他们内在的悖论,他们和世界的交互构成关系,他们的困境,他们各自看世界和不看世界的独特方式”。

周武教授的主旨演讲《百年大变局与世界中国学版图重塑》从空间格局、研究议程和代际之变三个维度讨论了世界中国学版图的变化。他表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建交潮,使得中国研究变成了他们的内在需要,而此前只有区域性而非世界性的中国学研究。在研究议题上,孔子与儒家、海外敦煌学、海外中共党史研究、海外上海学、中西历史“大分流之争”、“新清史争议”等问题都是当下世界中国学关注的显著议题。从代际而言,研究主体的变化愈发明显,新生代青年汉学家不论从语言能力、平台渠道的多元、技术手段的便利各方面都有着前辈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的崛起将彻底重塑世界中国学的版图。

文明互鉴,百家争鸣:“世界中国学研究方法与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沪召开

主旨演讲之后,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三场专题讨论。第一场主题为“区域国别中国学与海外中国学新趋势”,与会学者围绕美国、法国、德国、非洲中国学研究的现状,以及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最新趋势与动态展开了讨论。第二场主题为“重思中国学与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路径”,与会学者热议世界中国学学科建设的内涵与路径、需走出的认识误区、研究范式与可能的前景。在最后一场主题为“中外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的创构”的讨论中,与会学者围绕具体个案展开研讨,包括历史学者黄宗智的实践社会科学研究、儒莲与儒莲汉学奖的取向、《穆斯林的葬礼》的英译、顾赛芬的《汉法词典》、辜鸿铭和他的中国学批评、费正清与张仲礼的学术交往等等,内容丰富,讨论深入,为研讨会画下圆满的句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