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怀化会同县书写生态新画卷——新时代“交树交印”的会同探索

2024-06-12 10:30:00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环境网

202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考察了翠云廊,点赞古代“交树交印”制度,不仅传递了敬畏历史、敬畏自然的心态,还启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

践行“两山论”,功业在千秋。

镜头东移,来到湖南省怀化市会同县。举头凝望,蓝天白云;巍巍山岭,满目葱茏。这里,渠、巫二水由南至北与沅江交汇,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雄奇壮丽,绵延不绝。

向改革要发展,向生态谋福祉。2023年6月,《会同县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和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下发。11月,会同县委书记伍罕鸣将沉甸甸的《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底单证》交付给18个乡镇党委书记。

而今,一场新时代“交树交印”的改革试点探索正在会同这片热土悄然进行。

大胆破局——“咬定青山不放松”

机构改革,权责清晰,考核具体,用人导向……决心就是信心,信心比金子还可贵。

不破不立,落子会同。2023年上半年,会同县确定为全省乡镇生态环境机构改革试点的四个县之一,成为怀化市唯一。

没有刀刃向内的勇气,就没有前途光明的未来。不能从人财物等层面加大投入,生态环境工作好比空中楼阁。

2023年6月5日,长沙传来消息:省编办正式批复《关于会同县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和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审核意见》,通过了会同县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和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

仅三天后,《会同县加强乡镇生态环境机构和队伍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正式下发。一周后,一个全新的机构在会同县18个乡镇全覆盖挂牌成立,即乡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充分体现出会同效率。

本着“撤一建一”原则和工作需要,机构优化调整后,会同各乡镇仍旧维持“六办四中心一大队”的机构配制。

“不能将触角延伸到基层,就永远打通不了乡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怀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易勇告诉记者,“为破解基层生态环境治理难题,成立乡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势在必行,并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考核的基层生态环境工作体系。”

有了全新的机构,还需要完善的配套制度。

2023年7月,会同县重磅推出《会同县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底单制管理工作方案》,这是进一步压紧压实乡镇党委、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责任,督促指导乡镇党政干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又一具体实践。

“底单就是责任,底单就是命令,底单就是目标。”会同县坪村镇党委书记杨跃华告诉记者,“这份底单这不仅是向县委、县政府立下的‘军令状’,更是向本镇群众许下的庄严承诺。”

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坚持社会主体、群众主角,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坚持只能变好、不能变差,坚持动态管理、奖优罚劣等“五个坚持”成为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底单制的基本原则。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受污染情况等14项指标成为底单制的主要内容。

“坚持一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果直接作为乡镇第二年生态环境质量底单。”会同县分管生态环保工作的副县长屈祖兴介绍,“纳入底单制的工作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与乡镇领导生态环境离任审计挂钩,与领导干部提拔任用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对工作不利、失职、渎职导致辖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差或发生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将进行约谈、问责。”

没有“咬定青山”的定力,就没有破局的可能。考核就是指挥棒,书记抓、抓书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为“一把手”工程,责任进一步压实。

2023年9月下旬,会同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发《会同县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底单交接制度》,明确了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底单制管理工作交接程序。这便是会同县新时代“交树交印”的具体实践,确定的“交印”时间为各乡镇主要领导离任时。交接内容为本年度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底单证及上年度乡镇底单制管理工作考评结果通报。

从设立乡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底单制,再到确定底单交接制度,近三个月时间,一套改革试点的“组合拳”相继打出,体现了会同效率。

科技赋能——巡查宣教执法多翼齐飞

刀耕火种,传承千年,一时想要改变这一耕作习惯,难之又难。

每年进入5月份,油菜收割进入高峰期,随之而来的,便是焚烧秸秆。秸秆焚烧污染大气,易发森林火灾,如何实现治理,一直是环保工作面临的难题。

走进会同县坪村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一块硕大的电子屏幕格外醒目,PM2.5、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监测数据一目了然。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主任胡建军向记者介绍,这是空气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在通信高塔等高点安装360度摄像头,并配合后台预警系统,便可以实时查看全镇的空气质量情况。

“以往只有县城和城边几个乡镇实现秸秆禁烧检测预警功能,由县生态环境部门统一管理。”胡建军说,“如今18个乡镇实现了平台全覆盖,能让基层第一时间掌握情况,采取行动。”

全面设点铺开,会同说干就干。如今,县城到乡镇“点面结合、全面开花”的空气质量检测系统已然完成搭建。除了平台实时监测,乡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可以直接通过手机查看本乡镇的空气质量情况,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

在生态环境底单制工作机制之下,乡镇成立“四支队伍”,即自然资源和村镇建设办公室、生态环境事务中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村级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四支队伍的职责在文件中清晰明了,每逢重要时间节点,“四支队伍”都深入田间地头、河流两岸、重要企业等地开展联合巡查、执法。

进入5月,会同各乡镇为加强秸秆焚烧治理,对于初犯者采取口头警告并写下承诺书,对于屡教不改多次燃烧者果断开出罚单。“执法必须敢于动真碰硬,执法只是手段并非目的。”胡建军说,“既然赋予我们执法权,我们既要规范用权,更要巧用、妙用执法权,才能真正起到警示作用,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环保意识。”

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与畜禽粪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在会同启动,一年多来,他们通过利用农村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农作物秸秆)转化为高效肥料,提高农田土壤肥力,增加粮食品质,促进农村循环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执法”是“堵”,科技、宣传等方式是“疏”。生态环境问题需要“疏堵结合”,才能更加长久有效。

“小问题不出镇,大问题及时报告。”会同县堡子镇镇长余东剑告诉记者,“成立生态环境事务中心以来,权责更清晰,扯皮就少了,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升。”

走进会同县堡子镇,这里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以大力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创新性提出“五村联创”工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诸多环保问题亦迎刃而解。

这里通过开展联治行动,投入使用堡子村、上坊村污水处理厂,推动生态源头治理;组建会同河堡子段河道护卫队,开启“保姆式”护河之旅;组织五村在家青壮年成立生态护林队,开展护林系列活动,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走实;激发内生动力,成立“五会四队”等村民自治组织,丰富党员活动、志愿活动和村民自治活动,激发村民内在“真善美”动力……

改革试点先行,巡查不间断,宣教多样化,执法更规范,鸟瞰会同全境,“多兵种”技术手段“全方位”上阵,正持续守护着这里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

任重道远——“碧水蓝天绽笑颜”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到底开展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是关键。

在坪村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生态环境信访(举报)登记台账上一条一条记录着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红旗村三组垃圾桶周围脏乱差”“枫木村新建工地化粪池外部排水池有臭味影响环境”……

坪村镇新屋村村民梁和柏告诉记者,“当初听说镇里成了专门的生态环境事务中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对大坪养猪场化粪池涨水溢出导致村里粮食减产的问题进行了电话举报,没想到镇里当天就来人处理了。”

养猪场负责人、新屋村村民代表、镇干部坐在一起商讨,最终,养猪场负责人当场表态:对涉及稻田减产户进行适当补偿,并对溢出现象进行彻底整改,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问题清清楚楚,整改迅速务实,处理结果满意。或电话、或当面、或委托,通畅举报渠道,提升工作效率,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信访案件立竿见影的减少。2023年度,坪村镇关于生态环境信访举报案件8起,2024年截至目前,镇生态环境事务中心尚未接到一起关于生环的信访举报案件。

连山乡位于会同县城南部,这里及时县城空气质量的风向标,又是水治理的重点乡镇。

“平时我们一周巡查两到三次,重点时间段我们采取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监测巡查,不论是空气质量监测还是对水污染监管,我们都擦亮双眼,容不得半点马虎。”连山乡党委书记龙学兵告诉记者,

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会同既算清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账”,更是算明白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账”“经济账”。

今年一季度,会同县所有断面指标均达到Ⅱ类标准及以上,达标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若水镇东风、架坪、瓦窑、堡子镇胜溪等4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任务全面完成;2023年会同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6.7%,同比上升1.68%……

“县委、县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底单交到我们手中并确定了底单交接制度,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传承。”会同县高椅乡党委书记胡长春告诉记者,“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守护好一江碧水、一脉青山、一方净土,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进入5月,秸秆焚烧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连山镇等乡镇生态环境事务的干部仍旧实行三班倒制全天候进行监测,未敢有丝毫懈怠;高椅乡干部在晴好天气仍旧习惯用无人机查看有没有非法捕鱼、污染水源的行为;坪村镇新屋村村民梁和柏早已经完成了油菜收割,对于油菜秸秆处理他打算部分回首部分打碎回田;全县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如火如荼开展……

青山不言,碧水为证。大将故里,阔步前行。

从制度涉及到大胆推行,从责任明确到真抓实干,从技术更迭到群众满意,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时代“交树交印”实践探索正在会同不断健全完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在这片热土走深走实、开花结果。

————————————

【新闻链接】什么是“交树交印”?

相传,三国名将张飞担任巴西(今四川阆中市)太守时,为防止部队在深山迷路,也便于夏季避暑行军和商贾百姓行走,组织动员军民修道路、种柏树并严加保护。

所以,在四川省境内,以剑阁为中心,北起阆中,南至成都,有12000多棵古柏树分布在古蜀道上,蜿蜒三百里的剑门蜀道两旁,古柏分布尤为集中,得美名曰“翠云廊”。这些古柏俗称“张飞柏”。

明朝正德年间,李壁担任剑州知州时,令全州人民广植树木,在古蜀道上补植大量柏树,并发出“官民相禁剪伐”的禁令。从那时起,每逢新官和旧官交接任,都要核查清点当地古柏树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并依此进行奖惩。

这,就是“交树交印”制度的由来。这也是我国古人算“生态账”的生动实践,或许也是人类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最早典范之一。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