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万在外务工的安徽阜阳人,开始考虑回家找工作

2023-07-12 10:14:45 - 上观新闻

转自:巩持平

前段时间,记者遇到两位在外地工作的安徽阜阳人,聊起不少阜阳人回乡创业就业的事情,他们感到很诧异,甚至有些质疑消息的真实性:回老家容易,能找到工作吗?阜阳是皖北人口大市,户籍人口超过千万,阜阳也是劳务人口输出大市,每年外出务工超过300万人,在上海江苏浙江工作的人尤其多。阜阳在上世纪90年代,便拥有火车站和飞机场。一贯往外走的阜阳人,真的开始调头回乡了吗?记者多方求证——阜阳市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培一说,阜阳近5年外出人口稳定在350万人左右:“以往都是不断上涨的,起码人口外流的趋势被抑制了。”安徽省农民工研究中心设在阜阳,阜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王萍参与研究中心的项目,她这些年一直关心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情况:“根据追踪到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阜阳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大约为2.8万人。”今年2月4日,阜阳市举办企业家早餐会,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市长刘玉杰邀请5位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吃早餐,当时公开的数据显示,阜阳已累计引导6.35万人回乡创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3.78万个。不只在阜阳,不少传统印象中的劳务人口输出大市,都开始出现人口回流。比如安徽安庆,去年建成35家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6200余人;还比如安徽蚌埠,今年年初举办“接你回家,圆梦珠城”活动,助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据统计,去年,安徽常住人口增加14万,净流入约24万名大学生、务工人员回流约120万人。在江苏盐城、南通、宿迁等城市,也出现了类似人口回流的现象。回乡的几万人与外流的几百万人比起来,也许仍是小数目,再加上千万人口基数的大背景,这样的数字在各地都显得不太起眼。不过,趋势已经产生了。具体到个人,这意味着一部分外出人才想回家,能回家,并且安居乐业。记者找了一群回乡的阜阳人,他们讲了关于选择的故事。除了家乡情结、孩子上学、赡养父母,他们更希望家乡能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更看重职业上的广阔发展空间。幸好,如今的家乡,也正回馈着他们的期待。

出门

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仇凤仙出生在皖北农村,1994年她上高中,趁暑假到江苏苏州的盛泽镇打工,算是体验生活。她先和同学在村道上拦下一辆客车,没想到方向反了,把她们送回了家。第二天再出发,到市里坐火车,火车下来再坐大巴,看到浙江嘉兴的界碑,她们才意识到坐过站了,重新走回苏州去。在苏州盛泽,仇凤仙挨家挨户敲门找工作,到店里直接问,你们家要不要人?一起来的同学敲门找工作4天,一无所获,身上的钱又要花完了,只能回家。

仇凤仙运气好些,在盛泽一家面馆落脚,帮忙干活。老板娘对她很好,把她带到自己家里住,“面馆有辆拉货的小卡车,老板娘家里住的是两层小楼,村里人都看着挺富裕。”仇凤仙工作了1个月,报酬200元,若是能干满一年,每月工资300元,老板娘承诺,过年时再给她做一身花衣服。当年,对于出门的阜阳人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多年过去,仇凤仙对当年打工的盛泽镇依旧印象深刻,“家里有点钱的几乎都开了工厂,没钱也要开个小饭店,还有一部分人拉三轮车,做运输的生意。”仇凤仙说,“真是个工业小镇,到处都是工厂,还是招几百人的大厂房。”后来,仇凤仙查阅资料发现,当年盛泽镇的GDP,甚至和安徽一个地级市的差不多。阜阳多年来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又多,阜阳人到外地挣了钱,过年时把钱捆在腰上带回家,成为家庭的主要收入。

先出去的阜阳人站稳脚跟,后出去的人找工作依靠老乡“传帮带”。上世纪90年代,王培一在上海当兵,那几年,他的同学、亲戚都到上海打工,朋友介绍朋友,招聘信息在熟人间传播。阜阳农村曾来过不少上海和苏南地区的知青,这批知青后来有的成了乡镇企业老板,阜阳人翻出早年间留下的地址和电话,重新联系上,也能帮忙介绍工作。

到了9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变化,“劳务输出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为了满足城市工业发展的劳动力用工需求,下放劳务输出的指标到阜阳各县市。”王萍说起,阜阳较早一批由政府出面的、有规模的、女性农民工劳务输出,定点输送到了上海毛巾厂。当年的阜阳,把发展路线定位在“劳务输出经济”,发展政策是“有序组织劳务输出”。

那些年,在外的阜阳人大多靠体力吃饭,工地上的建筑工人,工厂里的流水线工人,是最为常见的两种职业,从事比较基础的工作。最先出去的一批人,往往是农村的能人,敢闯敢拼。即便辛苦,经过漫长的积累,有部分阜阳人优先掌握一项或几项技能,成长为管理人员,甚至企业老板。

王培一说起,豹子头服饰的曹总,20多岁到温州服装厂上班,每道工序都经手过,从普工到技工、再到车间主任,自己掌握技术后,在温州创业建厂,刚开始做服装零件,逐步发展到成衣制作,后来回到阜阳扎根。

王萍也提到:“我访谈过一个物流公司老板,1991年到广东打工,口袋里就50元,睡在硬座的座位下,到广东后,逐步积累,现在资产达到几十亿元。还有一位洁具品牌的老板,最早到广东佛山打工,因为头脑灵活,吃苦耐劳,被提拔为管理层,他看好产业前景,回阜阳创业,还带动了一批人回来,生产水龙头、下水管、浴盆花洒等,各有所长,在本地形成洁具卫浴产业一条街。”

类似的造富神话在阜阳不算稀奇,大家逐渐形成共识,“外面机会多”,“出门进厂好过在家种田”。如此一来,外出务工的阜阳人就更多了。

“我们这边,不把出去打工叫打工,都叫出门。”王萍说,“一般我们去调研时,不问‘去哪打工’,而问‘今年可出门’,让人听着舒服。”(注:可为方言词,意为询问是否出门)王萍从2012年开始从事相关研究,最初几年,她得到的回答一般都是斩钉截铁的,“出门,肯定出门。”在阜阳农村,趁年轻出去闯闯,一度是人们不约而同的想法。

350万在外务工的安徽阜阳人,开始考虑回家找工作

返乡

仇凤仙自2015年起,关注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动情况。问卷调查从2018年12月开始,直到2022年底,共收集了2500多份。被访者分布在全国各地。问卷上有一题,如果家乡有工作机会,你愿不愿意回去?绝大多数被访者都勾选了“愿意”。

这几年,王萍在调研时再抛出关于“可出门”的问题,很多人开始犹豫:出门,还是留下?“故土难离”“家乡情结”等描述出现了很多次,家乡有父母亲朋,有从幼年时期便开始编织的关系网,在外地工作是漂泊,回家生活才是真正的扎根。

也有出于现实的考虑。仇凤仙居住的小区里,某天一下冒出来很多老人,在打理小区绿化。仇凤仙跟他们聊天,这些老人来自附近农村,到城里找活干,工作日结,每天报酬80元。他们跟劳务公司对接,每天早上8点把他们一车带到城市小区里,晚上再统一开车把他们送回村里各自的家。仇凤仙问他们,不用在家里带孙子吗?“孙子大了,上初中之后就带不动了。”老人们说,孙子上课、写作业都要用手机、电脑,他们既看不懂手机,也听不懂老师说什么。爸妈也从外地回来了,看着孙子功课……

仇凤仙家里的小妹嫁到阜阳,跟丈夫到深圳打工,很是勤奋,起初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后来当文员坐办公室,夫妻俩每月攒钱寄回家,盖起了房子。儿子在老家,爷爷奶奶带大的,快该上高中了,成绩不太好,小女儿也要开始上学了。如今,为了孩子的教育,夫妻俩一起从深圳回老家了。

早些年,教育是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的首要因素之一。王萍调研中发现,外出务工以青壮年的男性劳动力为主,在外地,以挣钱为要,男人很多时候无法拖家带口,随着老家的村小合并到镇上的中心小学,更加重视教育的家长们担心孩子们的发展,不少人还想送孩子到县城念书,异地租房陪读是爷爷奶奶无法承担的任务,两相权衡,孩子的升学时间,往往是很多外出务工者的返乡节点。

这几年再追问返乡的事,大家选择返乡的理由又有些不同,就业机会被考虑在内。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阜阳作为中部人口大市,发展要素和产业布局的优势逐渐凸显。

2021年,阜兴科技单晶硅片项目落地阜阳。当时,该公司采购主管刘子静刚从上海回乡工作不久。“我大学毕业那年在阜阳找过工作,尝试了半年,发现实在是没合适的事情做。”刘子静说,她大学专业与环保相关,在老家,当时比较好的就业去向只有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2020年,因为家里父母年纪大了,她和丈夫卖掉上海的房子,带孩子回阜阳,“再到招聘网站上搜索,发现阜阳来了好几家大企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了不少。”

同样在2021年,马精精把他的机械制造工厂从无锡搬回老家阜阳。“4月18日,区里负责招商引资的朋友让我来看一下,我来看了3趟,就把工厂搬好了,办手续都有专人对接,安心拿订单生产就行。”马精精说,第一趟他先来产业园看环境,第二趟确认场地,第三趟直接带着设备入驻。无锡厂房比较小,价格也贵上三四倍,阜阳能提供更宽敞且价格较低的生产场地。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无锡市场环境流转得很快,人员流动频繁,而马精精所从事的行业技术保守,有一定门槛,工人基本要半年培训后才能上岗,来阜阳后,目前招聘了32位工人,2年内只走了1个。更加稳定的环境有利于技术攻关。2022年10月,经历无数次失败后,马精精的机械生产工艺取得突破,精度控制的稳定性大大提升。“技术提升后,工厂全年的订单已经排满了,工人每天都在加班。”今年5月,马精精又租下一间新的厂房,电线已经拉好,准备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350万在外务工的安徽阜阳人,开始考虑回家找工作

吸引

记者在阜阳采访了一圈,几乎见人便问,是阜阳人吗?得到的回答出奇一致——在阜阳遇见本地人的概率十之八九。换个角度想想,阜阳对外地人才的吸引力也许依然有限。

对于曾经的劳务人口输出大市而言,以往考虑如何“送出门”,如今更要思考如何“接回家”。这已成为摆在眼前的、需求迫切的必答题。

2022年,中科海钠在阜阳建成了全球首条GWh钠离子电池生产线,11月产品下线,这条生产线的设备工程师王富民是被“挖”回来的,去年年底到岗。大学毕业后,他在江苏常州工作了7年,积累了不少相关领域的经验,“现在就想回家乡稳定下来。”项目落地了,阜阳人才储备不够,得不断从外地招人,该公司综合部经理乔龙娥是阜阳的“001号”员工,她一直为人才引进发愁。“我们一般招聘的对象都是户籍在阜阳周边的,如果再远一点,很难谈拢。”乔龙娥说,“薪资不高,离家还不近,别人为啥要来阜阳工作?”

不得不承认,阜阳的产业布局尚未完整,工业规模和产业链构建还不算成熟。比如,马精精的机械制造产业需要外协加工作为产业配套,但当地设施不齐全,缺乏比较大型的工业母机,相关的工艺环节还是要放在无锡。

王萍访谈过一些在苏州包地的种植大户,其中不少是阜阳人,她觉得奇怪,阜阳的土地租金比苏州便宜很多,为啥不在老家包地?“这边路修得好,种子化肥直接运到田里;粮食蔬菜种出来以后,在地头等着,有人专门来收。”对方回答。

张峰在阜阳创办了一家生产安全座椅的工厂,主要接海外订单,做出口生意。他在宁波起家,之前货物从宁波港出海很方便。工厂搬回老家后,货物要先装上半挂货车,公路运输到上海仓库,再装柜上船,经过两次倒货,从上海港口出海。

“人家来不来,不是靠你嘴皮子去招商招来的。”王培一说,阜阳相关政府部门四处招商,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阜阳的产业基础能不能给企业配套更关键,这是一个市场规律。”

阜阳很有诚意。从2008年开始,每年春节,阜阳持续“接您回家”,在上海、宁波等地设立19个工作站,以大巴、火车专列、飞机包机的形式,免费接外出务工的阜阳人回家过年。阜阳火车站从腊月二十三,一直热闹到正月初七,政府派人派车在火车站广场免费接驳接人回县里,并趁势举办招聘会。同时,阜阳各地各单位通过恳谈会、推介会、招聘会等,为当地企业提供招人渠道,也为归家游子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为了更好实现“接您回家”项目成果转化,2020年以来,阜阳市积极推进“接您回家”创业园建设。马精精和张峰的工厂都落地在创业园中。园区入驻企业中,纺织业占据70%,园区入住率97%,每年产值10多个亿,带动就业1800人左右。

返乡人员回阜创业兴业,若遇到不知“找谁办、谁来办、如何办”,以及融资、用地、审批等领域的困难,可直接联系创业园,园区提供解决通道。创业园已承诺马精精,会给予租金优惠,并返还一定税收,降低生产成本。张峰在阜阳商务局指导下,对接海铁联运渠道,城南货运站直接派柜到厂里,走铁路运输到宁波港,再出海,途中卸货装柜的麻烦省了,还有一些运费补贴。

同时,为补短板,阜阳积极提供基础性的产业配套。在当地,阜南县与汽车龙头企业之间“一份PPT”的故事广为流传。

去年8月,考察建厂选址的比亚迪来到阜南。阜南经开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温朝功至今仍兴奋不已:“我们是8月3日下午听说比亚迪考察人员要来阜南的,当时不少人都不敢相信,认为比亚迪怎么可能来阜南投资?大家也没敢抱太大希望,因为阜南只是比亚迪考察的众多地方之一。但是客商要来,我们就要拿出诚意热情接待。”

经开区管委会迅速组织规划建设局、经发集团、经贸发展局等部门人员连夜专门制作出与比亚迪项目相匹配的展示资源要素等方面优势的PPT。第二天,当比亚迪考察人员在管委会看到精心制作的PPT时,倍感惊诧。PPT里,比亚迪方面可能需要什么,阜南能提供什么,展示得一目了然。去年9月,阜南与比亚迪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比亚迪计划投资100亿元,在阜南经开区建设整车线束、精工中心、电机精密注塑件、轮速线、轮毂轴承、座椅面套等新能源乘用车零部件生产线,预计可解决就业超2万人。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在家门口就业的理想生活,也许正在一点点成为现实。

350万在外务工的安徽阜阳人,开始考虑回家找工作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