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劳动课 美育新样态

2024-07-12 03:20:04 - 成都日报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多彩劳动课美育新样态

——青白江区大弯小学推进“美劳共生”

多彩劳动课 美育新样态

陶艺课程

多彩劳动课 美育新样态

青白江区大弯小学创建于1964年,其“大美育”特色在全国都具有一定知名度。2022年,按照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目标,大弯小学南区分校正式启动。南区分校秉承大弯小学“以美育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具有未来样态的公园式智美学校。两个校区按照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研原则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教学和统一评价。大弯小学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青白江办强办优新时代基础教育过程中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大弯小学将新时代劳动教育和自身“大美育”特色相融合,将追求美、体验美、创造美作为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开发出陶瓷泥语、巧手坊、“小弯豆”服务岗、生态种植等多彩劳动实践课程,形成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双向奔赴,以劳悟美、美劳共生促进“五育并举”,赋能学生成长。

传统工艺

感受美的传承

拉坯、捏塑、雕刻……几番工序下来,一个个形态各异、生动有趣的陶艺作品在孩子们手中呈现出来。这是一堂陶艺课,但绝不是“玩泥巴”那么简单。自2015年起,大弯小学以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劳动素养为切入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陶艺特色课程,探索劳动与美育融合的新途径:“以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美育感知,更好地在传统文化中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美好。”学校负责人说。

经过多年实践,陶艺课程已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学校建立了100多平方米的陶艺工作室和专业的陶艺烧制窑,陶艺社团连续多年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中获奖。教师们还将陶艺课程与本土资源“嫁接”,开发具有美感体验的劳动教育活动——在本部,师生走进成都国际铁路港、欧洲产业城,挖掘蓉欧文化和“一带一路”经典个案,按照“蓉欧花开”“丝路瑰宝”“异域风貌”等主题,创作了大量体现四川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元素的陶艺作品;在南区分校,由于目前学生为小学低段年龄儿童,陶艺课程以玩黏土为主,老师选取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通过“快乐玩”“刻意仿”“大胆创”“尽情说”“相互赏”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劳动带来的快乐,明白劳动创造美的含义。随着陶艺课程的日趋成熟,学校还相继开设了剪纸、折纸、编织、泥板画等巧手坊课程,提升师生的劳动技能与美育感知,更好地在民俗氛围中领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美好。

岗位服务

滋养美的心灵

“来,我带你去找教室。”又是一个新学期,穿着红黄两色马甲的“小弯豆”志愿者们热情地领着一年级新生熟悉校园、认识老师……这个“大手拉小手助力开学季”活动是大弯小学另一门劳动实践课程——“小弯豆”服务岗。

借助校园生活创设全息式劳动场景,培养学生“为己—为他—为社会”服务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也让助人为乐的中华美育精神在心中升华。学校本部制定了“小弯豆”服务岗自主管理指南,梳理出需要学生服务的岗位,比如路队检查、班级卫生、文明礼仪、大课间等。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走上“岗位”认真履职,在向美而行中收获劳动的快乐。南区分校创立了蓝花楹服务岗,侧重以生活化的劳动内容,比如整理书包、摆放桌椅、帮老师收作业本等,培养学生日常劳动能力,初步形成以自己的劳动服务他人的意识。

不断唤醒学生对美的渴望,劳动教育就有不竭的动力。学校加强和家庭、社会的联系,打造“美劳实践圈”,在相互衔接、支撑、协同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校园里,孩子们仔细打扫自己班级的公共区域,用双手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在家里,烧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把劳动成果当作最美的礼物送给父母;走进社区,开展以“后浪练摊”为主题的系列劳动体验……这些多彩多姿的实践活动不仅成为大弯小学特色劳动教育,也为美育建设培植厚土、涵养根脉。

劳动基地

激发美的能力

“我们在姚渡有块地,里面种了很多蔬菜水果。”这是孩子们很“得意”的事。近两年,大弯小学拓展“美劳共生”教育空间,与姚渡镇合作共建了“阳光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规划了“蔬菜种植区”“水果采摘区”,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开展农耕劳作。从挖地、选种到育苗、培护,再到采摘、制作,每一个劳作时段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每一个劳作瞬间都是真实的审美体验。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清洁能源、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看似复杂的科学知识也都在这里找到答案。学校还把劳动基地升级迭代,建成了基于“物联网+”的生态系统,通过APP对各种传感器采集的光照、温湿度、大气环境、土壤酸碱度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让孩子们在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感受现代科技的力量。

以基地为中心,教师们将劳动课程和学科教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语文课采集作文素材、美术课进行果蔬写生、数学课丈量土地面积……大弯小学不断打破学科边界,在劳动中拓展学科知识,生成美育元素,形成多元化教育样态,引导学生以求美之心热爱劳动、投入劳动、品味劳动,涵养具有美的品质的劳动精神、激发具有美的品质的劳动能力。

陈茵/文图片由学校提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