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是故乡】昔日军事关隘 今朝旅游新村

2024-07-12 06:25:46 - 媒体滚动

转自:秦皇岛新闻网

秦皇岛日报  记者 傅春秘李楠

【长城脚下是故乡】昔日军事关隘 今朝旅游新村

沿着261省道一路向北,驱车行至抚宁区大新寨镇,与青龙满族自治县交界处,一座砖石结构的古老关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里绿植葱郁、空气清新,城墙下洋河分支饮马河水流潺潺,两边山上的长城蜿蜒起伏,犹似长龙。这个古朴而秀美的小山村,就是“中国传统村落”之一的界岭口村。

一片山水因长城而兴,一方百姓因长城而聚,一带村落因长城而起。在界岭口村村党支部书记郭秀芝的带领下,记者缓步向村内走去,首先看到的是古朴厚重的城门洞,这里曾是东月城的城门,现在已成了村庄的入口。城门为条石基础,青砖砌就,城砖层层叠叠,布满盈盈苔藓,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门洞里,村民三三两两围坐闲聊,展现的却又是原汁原味的人间烟火,让人感叹现实生活与历史遗韵的碰撞。

在村内,尚有提督衙门遗址,古民居、古街道、古寺庙和古井,一切都古朴、独特,民居院落大多坐北朝南,依地势而建,房顶多为仰合瓦屋面,山墙则以水磨青砖砌成,院落多为整体大开间。郭秀芝说,村巷内依旧保留了40余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记者看到,一座座老民居墙上仍有一块块叠起的青砖,只是被几百年的风吹雨打磨灭了棱角;屋顶上仍摆放着整齐的瓦片,瓦片上仍有精细雕刻的花纹;屋檐下是被岁月染上风尘的木格窗子,以及被风雨剥蚀得褪了颜色的老木门。

界岭口村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军事关隘,为明初三十二关之一,军事历史文化浓厚,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明代,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事有上百起。说起村史,村民们都颇为自豪,88岁的村民吴春亭说:“当初守城将士多是从山东来的,姓氏也杂,有徐、王、万、方、赵、常等20余个姓氏,这在其他村是不多见的。”这么多的姓氏,说明这一军事要塞为抵御外族入侵,曾有五湖四海的将士前来驻守。

界岭口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四通八达,这是依托军事上的防卫设施演变发展而来的,城内的民居、道路仍然沿袭着适应战争的“九宫格”布局,三横三纵,方正规矩,这些独特的文化烙印,是雄关风姿的最美底色。而今,历史的硝烟散尽,远离金戈铁马的山村也变得祥和安静,村民们忙时而作,闲时而息,过着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

随着长城旅游的兴起,很多村民利用界岭口丰富的长城资源和厚重的长城文化,在自家建立起了长城驿站、驴友根据地、农家乐等,盘活古村的旅游业,宣传家乡的山山水水。

村民杨晓志便是其中之一,他开办农家乐10余年,一年能接待200多桌游客,纯收入4至5万元。杨晓志同样是村里的长城保护志愿者,常常义务为游客做向导,讲述界岭口长城的自然、人文历史,农忙时也不例外。杨晓志专门建了一间古村民俗馆,陈列长城书籍、画册和图片,自己也阅读了大量关于长城的书籍。他说,不了解村庄历史和长城知识,怎么接待八方游客?

像杨晓志的农家乐一样红火的还有刘玉侠的豆腐坊,游客登完长城,都喜欢到刘玉侠家里喝碗豆浆解乏。界岭口村是个长寿村,出过很多百岁老人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刘玉侠说,这是因为村里的水好。村里至今还保留着“琼浆泉”等多眼古井,孕育着长城子民的灵性。用这样的水做出来的豆腐,洁白如玉、色泽悦目,口感爽滑软嫩,豆味清香,让刘玉侠拥有了大量的固定顾客。

这些村民创业者身上,有着他们发自内心的责任感,也让人看到了长城在几百年后,依然影响着世代子孙和这片土地。

大新寨镇宣传委员李哲告诉记者,近几年,界岭口村对2000多米的街道进行了硬化,老城门、古井、媳妇楼等古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村里还建起了界岭口历史文物展览室,打造集文化体育、生态自然、健康休闲于一体的特色旅游新业态,吸引了各地游客来到界岭口村登长城、观民俗、尝美食,乡村旅游欣欣向荣。

而今,长城依然屹立山巅,这个长城沿线的村落,濡养着戍边先人的后代,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维持着与长城血脉般的联系,延续着不朽的长城精神。

编辑:王俏

责编:李志财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