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山更高》:来过,见过,攀登过

2024-07-12 06:37:11 - 媒体滚动

转自:嘉兴日报

《比山更高》:来过,见过,攀登过

“当你登上山巅,你便比山还高。”这是一句激励人心的名言。可是,人类真的可以比山更高吗?宋明蔚认为:“大多数人对人生一知半解,对攀登一无所知。”宋明蔚把他的看法写在了《比山更高》的前言里。他说,他写这本书,是为了记录中国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记录一次次“老人与海”式的搏斗。

在传统的意象中,“山”意味太多——挑战、困难、难以翻越的障碍……正因如此,人们总想征服高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对于真正的登山者来说,他们甚至并不期待“征服”的快意,而是希望用自己的生命开辟新的道路,在登山的过程中“提取出生命的存在感”。他们,就是《比山更高》描述的对象——自由攀登者。

自由攀登者,可能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运动群体,他们的故事与他们的躯体,一起被留在了幽深的雪山里。宋明蔚想做的,就是将这些故事发掘出来,用自由攀登者的生命轨迹衡量一种“忘我”的境界,展现“自由与自我”的价值所在。

故事的开端围绕着一个叫严冬冬的人、一个叫“自由之魂”的组织。2008年,严冬冬与周鹏以奥运火炬传递手的身份在珠峰峰顶相遇,两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一见如故,从技术聊到理念,又从理念聊到理想,就这样,一个全新的登山组合“自由之魂”诞生了。

这是严冬冬真正成为自由登山者的引子,他开始关注“高度”之外的东西,在“自由攀登”的理念之下,他认识到了一点——攀登,是自己的事情,只需要为自己负责,而非为了他人的目光。在之后的日子里,“自由之魂”成为了登山界的一颗明星,进山、攀登、出山,不断完成了不起的成就,直至2012年的夏季,严冬冬意外身亡。

严冬冬,典型的自由攀登者。“自由之魂”“刃脊探险”“自由之巅”……一届届自由攀登者前赴后继,他们不以高度为目标,他们在攀登的过程中享受着风险,他们在死亡的边缘寻找自我,感受那一刻的崇高与壮美。

刘喜男、王茁、伍鹏……正如宋明蔚所说,从世俗的角度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失败者:有人大学肄业,甚至高中辍学;有人失去了高薪工作,甚至居无定所;还有人成长在不幸福的家庭……那么,是什么吸引了他们,让他们以赴死的态度奔向大山呢?而他们的死亡所引发的情感,除却死亡本身带来的悲伤之外,是否还有些什么更深刻的东西呢?

这正是自由攀登与商业攀登最大的不同,商业攀登者本能地厌恶风险而崇敬高度,对他们而言,攀登是为了登顶;而自由攀登者与之不同,攀登既是目的,也是过程。四姑娘山中的幺妹峰,是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山峰,这座山峰不像因高度而闻名的珠峰,却可能是国内最难攀登的一座山,在这座山上,埋葬着登山者的尸骸。他们因为风险被吸引到这里,也因为风险被留在了这里。

翻完此书,我不由得感到了心灵的强大冲击。在这个圈子里,死亡如此平常,又如此迅疾。难道他们不应该珍惜生命吗?我想,他们都是热爱生命的,但他们并不甘心平庸地活着,宁愿像飞蛾扑火,换取那瞬间燃烧的光亮,他们用“死”去挖掘“生”的意义。

书中诸多片段显示了自由攀登者的感受,他们在大山怀抱里感觉到与自然的结合,在山巅感觉到与苍穹的接近,在壮丽的时间与空间面前,人的存在仿佛变得无足轻重。攀登,是一个孤独的举措,人就像山脊上的一只无足轻重的小动物,而山是如此的宏大,仅仅这样的对比,就足以让人心生恐惧。自由攀登者是这样的一群人,一群“向死而死”的人,超越世俗的生活,享受孤独带来的崇高感,重新审视和确定自身与大自然的关系和价值所在。

以旁观者的视角,我无法对这一群体作任何的评判,因为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我只知道,他们把生命赋予了简单的意义——来过,见过,攀登过,仅此而已,生命的意义,已然实现。而攀登,并不比生命本身更简单。

《比山更高:

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

宋明蔚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赵昱华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