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刻葫芦,游走在刀尖上的艺术

2024-07-12 08:35:11 - 每日甘肃网

兰州刻葫芦,游走在刀尖上的艺术

兰州刻葫芦,游走在刀尖上的艺术

陈兵教授学员。

兰州刻葫芦,游走在刀尖上的艺术

作品《反弹琵琶》。

一把刻刀、一支画笔、一件件葫芦在非遗传承人陈兵手中,走刀划针间,清晰流畅的画面便被刻在了葫芦上。

陈兵是兰州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承人,甘肃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父亲陈唯一,是一位雕刻葫芦名家。陈兵自幼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对刻葫芦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父亲在灯下忙碌时,她总是好奇地围在一旁,仔细观察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尝试着模仿父亲的刻法。

12岁时,她便跟着父亲开始在葫芦上创作。然而,学习刻葫芦制作并非易事。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她从未放弃过对刻葫芦的热爱和追求。她从最基础的刻法开始学习,一遍遍地练习,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记得16岁时,她跟随父亲去敦煌莫高窟临摹,在敦煌一待就是三个月。当时,家中的经济拮据,为了支持父亲的梦想,母亲将家里仅剩的一点牛肉制作成牛肉干当作干粮。敦煌天气炎热,牛肉干很快发霉长出绿毛,陈兵不舍得扔掉,吃着发霉的牛肉干,每天认真临摹,一把刻刀、一个动作,陈兵都会仔细研究,力求惟妙惟肖。这次经历让陈兵的艺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为她的刻葫芦制作奠定了基础。

为传统技艺赋予新的生命力

1993年,陈兵在朋友的帮助下,正式开启刻葫芦之路。当时,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为了丰富店铺的陈列,陈兵四处赊账,采购了各式各样的摆件。就这样,她一边刻葫芦,一边经营店铺,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兵的刻葫芦逐渐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她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从田间地头收购葫芦,经过清洗、刮皮、晾干、抛光、绘画、雕刻等,每一步,陈兵都做到认真精细。别人都选用表面光滑、品样端正的葫芦,而陈兵认为只要皮质好,不管是否有疤痕和瑕疵,每一个葫芦都有独特之处。她利用葫芦天然的凹凸不平,通过巧妙构思,让一个个凹凸不平的“疙瘩”成为作品的灵魂。“每一件疙瘩葫芦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曾经,我看到一个疤痕葫芦,那个突出的疙瘩让我想起了老虎的脊背。”陈兵回忆道,“我就地取材,沿着这个疙瘩刻出了老虎的其他部位,整件作品别具一格,生动有趣。”

一把刻刀在她手中上下翻飞,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将飞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陈兵不仅继承了传统雕刻葫芦的技艺,更是在创新中赋予了它新的生命。传统的刻葫芦以黑白色为主,然而,陈兵在观察父亲雕刻古钱币时,发现父亲运用了套色的技艺,这让她灵光一闪,思考着是否可以将这种技艺应用到葫芦雕刻上。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陈兵开始尝试将套色技术巧妙地用在飞天的飘带上,使原本单调的葫芦瞬间焕发出丰富的色彩。

让更多人领略刻葫芦魅力

陈兵擅长在葫芦上表现长线条,上下口图案严格雕刻技艺,正是源自她父亲创立的陈氏刻葫芦的独特传统。陈兵创作的葫芦题材广泛,从人物、山水到敦煌壁画,其中,她尤其擅长古代传统人物雕刻,代表作有“一百罗汉”“八仙过海”“红楼梦”“敦煌飞天”,她刀法精湛,刻出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展会上屡次获奖,微雕葫芦“敦煌礼佛图”还为她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为了让传统非遗技艺热起来,陈兵带着葫芦深入兰州市的多所学校,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并学习刻葫芦技艺,亲身体验这门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手持刻刀,小心翼翼地在葫芦上刻画,感受着古朴文化的深厚底蕴。她还走进了社区大学,为热爱刻葫芦的老年人手把手地传授技艺,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如何在小小的葫芦上刻画出精美的图案。

记者在采访时,恰巧遇到一群来自上海行健职业学院的大学生。他们通过网络联系到了陈兵,希望能亲身体验一下刻葫芦的技艺。陈兵一边给他们演示刻葫芦的过程,一边讲解着其中的要领。“葫芦上下口都要有图案,葫芦上口要刻花卉等图案,下口要刻‘万’字等图案,利用上下口衬托中间画面,这是传统老工艺手法。”说话间,陈兵手中的刻刀在葫芦上灵活地舞动着。她强调,刻葫芦要遵循传统老工艺,不能只是商业化,要注重其文化价值的传承和弘扬,不要让非遗变成“非常遗憾”。

文/图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张雪芬

记者张雪芬

责任编辑:任彩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