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流行性脑膜炎

2024-07-12 07:31:11 - 南宁晚报

疾病流行性脑膜炎在我国每年都有数百例病例报告,以散发为主,部分地区有聚集性病例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具有发病急、播散快、致死率较高的特点,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发。现提供相关的科普知识,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的基本知识

流行性脑膜炎简称流脑,属乙类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菌为革兰染色阴性球菌,在显微镜下看呈“卵圆形”或“肾型”,多成“双排列”,故又称脑膜炎双球菌。它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怕热又怕冷,干燥、阳光、湿热及一般消毒剂很快能将细菌杀死,适宜生长温度20~36℃。体外25℃产生的自溶酶很快会导致菌体肿胀、裂解死亡。致病物质主要有荚膜、菌毛、内毒素,根据荚膜多糖可分为A、B、C、D、X、Y、Z、29E、W135、L、H、I、K3等至少十三个血清群,主要致病菌群为A、B、C、Y、W135五个血清群。

流行性脑膜炎病因及传播途径

发病原因是该菌自鼻咽部侵入人体,进入血循环释放内毒素激活凝血系统引起皮肤瘀点、瘀斑,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纤溶亢进,进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出血和休克,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细菌侵犯脑膜,进入脑脊液,释放内毒素等引起脑膜和脊髓膜化脓性炎症,严重脑水肿时形成脑疝,可迅速致死。

人类是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的唯一自然宿主。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该病的传染源,10%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是无症状带菌者,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高达50%。该病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即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菌便会随飞沫散播到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引发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该病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出现典型临床表现,感染后产生持久免疫力。

流行性脑膜炎的症状

流行性脑膜炎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以及意识障碍等。在病情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皮肤、黏膜的瘀点和瘀斑。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将疾病分型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该病绝大多数为普通型,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数患者是暴发型急起寒战、高热,伴头痛、呕吐。起病急剧,病情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儿童多见;轻型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病变轻微,可见少数出血点;慢性型少见,一般为成人患者,间歇性发作后出现皮疹,病程可迁延数周甚至数月。

流行性脑膜炎的治疗及预后

在治疗方面,早期诊断早隔离治疗,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感染和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平衡。

流脑是对人体伤害极大的疾病之一,病情复杂多变,轻重不一。普通型流脑患者及时治疗,大多数可以康复。但暴发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短时间内危及生命,病死率可高达6%~10%。此外,流脑通常会影响到人的神经系统,或给患者留下脑部损伤、失聪、学习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流脑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流脑疫苗是预防流脑最安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家免费流脑疫苗接种程序,保护率达90%以上,流脑流行时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降低感染风险。

2.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在疾病流行期间要做到勤洗手,注意个人和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的清洁,空气流通。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提高免疫力,疾病流行期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3.加强疾病监测,早期发现患者就地隔离治疗,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医学观察7天。

4.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

●结论:流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科学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可防可治,我们可以有效减少其发生和传播。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是预防和治疗该疾病的关键。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