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根西汉水(3) 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2024-07-12 08:50:12 - 每日甘肃网

寻根西汉水(3)

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文化】寻根西汉水(3) 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乐器坑及出土器物。

【文化】寻根西汉水(3) 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秦公簋铭文。

【文化】寻根西汉水(3) 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底座。 

西汉水是流经陇南的一条重要河流,也是一条绵延曲折的历史长河,它是嘉陵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也是嘉陵江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南部齐寿山(古名嶓冢山),流经天水市秦州区后,在礼县折转向南,又急转向东,然后进入西和县、康县、成县,在陕西省略阳县注入嘉陵江,全长279公里,流域面积近万平方公里。

文明的起源与文化的传播,往往与自然地理息息相关。西汉水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横贯全流域的伏羲文化带,往后还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是滋润培育华夏文明根基的母亲河之一。

两千多年过去了,许多历史的细节与真相隐藏于远古的黑暗之中,直到20世纪90年代,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两座秦公大墓的意外发现,唤醒了秦帝国遗失已久的童年记忆。

礼县县城东面8公里处的西汉水北岸,一座突然抬起的山头,像一个厚实圆润的大土墩稳稳地盘踞在连绵群山的最南端,挡住了向西通往礼县的去路,这就是大堡子山。

山上,三座已发掘的古墓均坐西向东,分布间距在35米之间,很有规律。

大堡子山秦公陵园以东,为西汉水河谷地带,平坦开阔,一马平川;西侧山势险峻,永坪河自北而南注入西汉水,狭窄蜿蜒。遗址西面、南面石壁陡峭,不可攀登,东面较缓,北面与起伏的群山相连接,南岸隔河与山坪城址相对。

1993年春,大堡子山一带盗掘古墓的活动非常猖獗,引起主管部门注意。第二年春,甘肃省考古工作者对大堡子山被盗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

经过8个月时间的发掘,发现200多座中小型墓葬和两座南北排列于向阳缓坡上的大墓,其中中字形大墓全长88米,有东西两条墓道,墓室呈斗状,深十余米,墓主尸骸已经腐朽。

大堡子山墓葬遗址发掘时,基本被盗掘一空,这给墓主人的身份判断带来巨大的困难。

大墓南端的两座瓦刀形车马祭祀坑,给考古人员提供了重大线索,根据其中一座遗存残迹判断,原葬车马4排,每排3乘,总计葬车12辆,马48匹,这样规模的车马坑在春秋早期十分罕见。

在春秋早期考古发现的大型车马坑中,唯有河南三门峡虢国国君车马祭祀坑,堪与其匹敌,这种对比显示:大堡子山墓主也应该是国君级别人物。

在这座被盗挖的大墓以西,考古工作者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大型乐器坑,南北两侧排列着两行乐器,乐器均由西向东、由大到小依次排列,这些青铜钟镈和石磬,与盗墓者擦肩而过,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这11件青铜钟镈,现存于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年代属于春秋早期,锈色深绿,纹饰精美无比,带有显著的西周晚期编钟形制特点。这套编钟保存得非常完好,出土后敲击仍然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音响,从一个角度见证秦人由部落开始创建完备的国家制度。

谁又能配得上这样尊贵的礼乐祭祀?

秦公大墓墓主究竟为何人,专家们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秦仲、秦庄公、秦襄公、秦文公、秦宁公等五位秦国君主成为热门候选人。到了2016年大堡子山祭祀坑中发现有“秦子”文字的铜镜后,没有即位的秦静公也被列为候选人。

大堡子山遗址的两座秦公大墓因为被严重盗挖,致使缺少足够的资料,很难确定墓主的身份。但无论是从出土文物,还是从史料记载来看,其中一座是秦襄公的墓,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

墓主身份存疑,但这两座大墓的抢救性发掘,却揭开了考古界关于先秦的两大千古谜团。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秦风》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秦先祖的文治武功与早期生活习俗,但当我们翻开历史寻找秦人源头的时候,却扑朔迷离,不见其踪迹。

史载秦人有四大陵园——西垂陵园、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后三座陵园先后被发现确认,唯独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究竟在何处,长期未有定论。

2002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布了一条重要消息:《甘肃——秦始皇第一祖陵认定》:“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近日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随之而起的考古研究表明,秦人最早的都邑“西垂”,就在礼县西汉水上游一带,即使秦国都邑东迁汉中后,西垂作为秦国故都,到公元前207年秦王朝覆灭,前后历经800余年。秦人在西汉水流域向甘肃东南部的前300年发展,是秦国的肇始,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这样一件国宝——不其簋。不其,就是秦首领其,后世称庄公。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作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当日用品使用时,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都要严格遵循礼乐制度。

由于青铜质地在当时比较昂贵,当有重大的纪念性事件产生后,贵族们往往铸造鼎、簋之类的青铜器以作纪念。铸造时又于器身上刻铸一定的铭文以记其事,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等器物上都铸有铭文。这些钟鼎铭文恰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带有铭文的簋目前人们较为熟知的有“不其簋”“秦公簋”。此两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不其簋”铭文与礼县出土的“秦公簋”上的铭文可以相互佐证,“其” 是秦庄公的名字,指代秦庄公。此段铭文记载的是周秦联军反击犬戎的几场战争,周秦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嬴十二公在公伯以前长期被动于西戎的战略处境,按时代推算,当在周宣王、秦庄公时代的公元前822年前后。此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在西垂建西垂宫,迁宫室都邑于西犬丘之地,“在西戎,保西垂”,开始奠定了大秦基业。

秦人在秦庄公率领下,与西戎浴血奋战20年,终于收复了宗邑祖地犬丘,使秦人从群戎包围、一日数惊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

在秦人早期的记载中,还经常看到“虩事蛮方”这样的词语,“虩”意思是像威猛的老虎一般,使西戎感到畏惧。

礼县出土的“青铜鎏金虎噬羊形底座”生动而传神地反映出秦人尚武剽悍的性格。虽然是冰冷的青铜器,但在细节上,却表现得很完美。尤其是虎头的造型,用了非常夸张的手段,突出了虎头,整个虎头几乎占据了整个雕塑的三分之一,而虎嘴的造型,则占去了虎头的一半。可见,2500多年前的先秦工匠们非常高超的铸造技艺。

秦庄公之后的襄公,比先王们具有更深远的政治眼光,他开始向周王朝学习先进的车马礼乐文化,在宗庙祭祀和朝堂宴飨的场合引入雅乐。

此外,秦襄公意识到西戎的强大,他将妹妹嫁给了一位西戎首领丰王,以此分化西戎,这是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和亲事件之一。

秦襄公堪称秦国的开国元勋,秦国的建立跟他息息相关,也正是在他的努力下,秦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部落,壮大一个具体的国家秦。

纵观秦襄公的一生,他积极带领秦这个部落,走向中原文明,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寻求与中原融合的机会。

襄公立国,在秦国的发展史上是个里程碑,它终于取得了与众诸侯同样的地位,也拿到了参与争夺天下的入场券。

从此,历史在此处已经埋下了伏笔,一个又一个势将改变秦国命运的关键人物陆续掀开舞台的帷幕。这个在西汉水繁衍,由秦岭庇护的古老族群,也就是两千多年前被称为秦人的人,从这里出发历经五百多年的漫漫征程,在华夏大地上掀开了一场波澜壮阔、最终改变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的帷幕。

文/奔流新闻·兰州晨报记者 刘小雷 图/礼县秦文化博物馆提供

记者刘小雷

责任编辑:任彩玲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