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评论|国标诞生,让有声读物高质量发展

2024-07-12 10:00:36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让书香与您常伴

◆随着《有声读物》国家标准的出台,有声读物会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力作,很多名作会被更多的人听见,从而遇见。

纵观近年来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我国的听书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如今有三成以上的国民有听书的习惯。这一文化消费习惯,直接促进了有声读物市场的快速发展。

近日,在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牵头,有声读物专业委员会组织,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等28家机构参与的《有声读物》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有声读物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这一国标的发布,对于完善有声读物的制作与传播,规范行业标准,让有声读物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的有声读物发展时间不长,有自身的行业标准更是近几年的事。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有声读物》行业标准,明确了标准化对象,适合了当时的产业发展和管理需求,回应了规范有声读物录音制作、发布传播及质量评价的社会呼声,在行业迅速铺开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但是,伴随我国全民阅读事业近两年的持续飞速发展,原有的行业标准出现了标准适用性欠缺,标准制定层级需进一步提升,标准技术门槛有待提升,与现有管理规定贴合度不够等问题。特别是随着5G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传播呈现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在这一大背景下,及时出台国家层面的行业标准,提高了有声读物作为新质出版生产力的生力军的角色,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看似是从行业标准向国家标准的升级,背后却隐含着国家主管部门对有声读物发展的新期待。

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有声读物加工制作,强化多行业协作管理,提升听书阅读体验将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录音技术要求”对录音棚、录音设备和录音指标提出具体参数指标;“声频制作要求”对音效素材选择、多轨合成和时间间隔提出指标要求;“声频输出要求”提出产品输出格式、成品文件输出的具体指标;“审听和审核”对责任编辑和终审进行的审听工作、审核流程、审核者职责、审核内容和智能化审核进行相应规定。这些包含很强技术参数的评价要求,无疑会使有声读物的制作过程得到进一步规范。

眼下,有声读物作为崭新的阅读方式,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全民阅读的格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平时以听书来充盈内心世界。喜马拉雅《2024春季有声阅读数据报告》显示,喜马拉雅人均有声书听书量达到9.7本。该平台累计上线获奖出版物476部,覆盖“中国好书”榜、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雨果奖、星云奖、银河奖。其中,茅盾文学奖作品累计收听量超过7亿人次。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有声阅读市场营收规模为116.35亿元,占数字阅读市场营收规模的比例超过20%。

面对有声读物的巨大蓝海,相关出版机构都纷纷发力这一新兴板块。不少出版机构都有自己的有声书制作部,并设置了有声书编辑、有声书主播等新型职业。无论是自建平台还是合作平台,有声读物让图书有了更多的呈现方式。在很多出版机构,同时以纸(图书)声(有声书)电(电子书)协同问世的品种越来越多。

不过,由于有声读物发展过程中的蜂拥而至,也导致了制作水准不一、选题狭窄、表现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执行的技术标准有偏差,有的是资金、人员投入的不到位,有的是缺乏专业的人员所导致。因此,为了让这个方兴未艾的行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国家标准作保障。

笔者以为,作为一种出版与技术融合的新兴形态,随着《有声读物》国家标准的出台,有声读物会产生更多的有影响力的力作,很多名作会被更多的人听见,从而遇见。

编辑:葛斐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