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民歌唱响“六月六”

2024-07-12 14:36:20 - 多彩贵州网

7月11日,2024年剑河县“六月六”仰阿莎文化节最受老百姓欢迎的节目之一的民歌赛拉开序幕,剑河县阳光广场人山人海,来自剑河县及周边各地的民歌高手们轮番上台,尽展歌喉,美妙的歌声响彻云霄。

当天进行的是苗族民歌组的比赛,比赛现场,选手们身着华丽的苗族服饰,头戴银饰,在灯光的映照下闪亮登场,他们用嘹亮的嗓音、动人的歌声诠释了苗族民歌的精髓。观众们不仅享受了一场听觉盛宴,更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的多彩魅力。

贵州剑河:民歌唱响“六月六”

据悉,剑河县“六月六”源于当地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当地人民自发组织开展以民歌为主的民俗活动,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增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交流,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

剑河历史文化悠久,虽仅有290余年历史,但苗族、侗族沉淀5000多年的历史、上亿年的古生物遗址、源自寒武纪的氡硫温泉、流传千古的美神仰阿莎、色彩炫丽的民族服饰和刺绣技艺、风味独特的传统美食、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剑河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素以“仰阿莎故乡”“世界锡绣之乡”“苗疆圣水·西部浴都”享誉国内外。

剑河,一个充满神奇、古朴而又秀丽的少数民族县,是苗族美神——仰阿莎的诞生地。全县总面积2176平方公里,辖1乡11镇1街道办事处180个村(居),总人口28万余人,其中以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6%。

近年来,剑河县致力于将“六月六”打造成一个集文化传承、旅游促进、产业相融为一体的盛会,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打造仰阿莎文化品牌,以文旅融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仰阿莎(苗语意为清水姑娘)是苗族的女神。传说,她是天地的女儿,诞生在清水江,仰阿莎生出来的第一天就会笑,第二天就会说话,第三天就会唱歌跳舞,第四天就会织布绣花。十六年后,仰阿莎出落得貌若天仙、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善良智慧。

天上的大理师太阳爱上了仰阿莎,天上的月亮也迷恋上了仰阿莎。而仰阿莎却深爱着太阳,在苗寨的姊妹节里,二人在游方踩鼓场上定下终身。然而在遥远的东方,纠纷案件堆积如山,乌云带来东方王的请柬,请大理师太阳即刻去东方审理案件,解除纠纷。仰阿莎答应帮太阳家打理家务,并照顾太阳的妹妹彩云。离别时,太阳把身上的定情信物花带留给了仰阿莎,仰阿莎也把身上的银项圈送给了太阳,仰阿莎约定,太阳只要看见枫香树上挂着花带,就知道仰阿莎一直在等待太阳回家。

仰阿莎年年在枫香树上挂花带,却总不见太阳回来。而这一切都是乌云的阴谋,因为乌云与太阳历来就不待见,正如俗话说“拨开乌云见晴天”,乌云喜欢冰清如玉的月亮,她想方设法都要拆散仰阿莎与太阳的姻缘,只要看到仰阿莎在苗寨枫香树上挂花带,她就使用障眼法遮住,蒙蔽太阳。乌云还派冤魂们在东方到处制造纠纷,让为民伸张正义的大理师太阳无暇回家。

乌云一面向仰阿莎说太阳和东方王的女儿(东方女)订了亲,一面又对太阳说仰阿莎早就变了心,说她已经和月亮游方私奔了。太阳不信,急忙跑到天边看枫香树,但只见树却看不到树上的花带,于是愤怒地扯下仰阿莎送给他的定情信物银项圈,痛苦地扔在了地上。

乌云从东方带回太阳扔下的银项圈,并把太阳与东方女定亲的消息告诉仰阿莎,仰阿莎没有听信乌云的挑拨离间,她始终坚信太阳一直是爱自己的,但她苦苦等候九年,仍然不见太阳回来,她依依不舍回到了清水江。

太阳离开仰阿莎十三年后,回到苗寨过鼓藏节,当太阳看见枫香树上满树的花带和蝴蝶飞舞,才猛然醒悟仰阿莎一直忠贞不渝爱着自己,心里感到无比痛苦和愧疚,彩云妹妹告诉太阳哥哥:“仰阿莎姐姐一直苦苦等你这么多年,是乌云欺骗了你”,而太阳也亲眼看到,与月亮在一起相亲相爱的是自己的妹妹彩云,太阳顿时勃然大怒,他迷失了心智和理性,化作巨大的火球,在天上和地下追杀乌云,最后把乌云烧成了火烧云,却引发天地大旱、庄稼烧毁、井水干枯。

听到从苗寨传来的噩耗,仰阿莎毅然从清水江中升上来,呼唤着太阳,太阳杀红了眼,没有理会仰阿莎,为了扑灭太阳心中的怒火,仰阿莎毅然扑向太阳,燃烧了自己,化作了雨露甘霖,滋润大地,拯救了黎民百姓,让万物苍生复苏。由于清水姑娘仰阿莎与太阳的水火交融,在清水江边便流淌出一股热泉,让当地百姓泡浴健身治百病。

仰阿莎就这样成为苗族心中无比崇敬的女神,太阳和月亮也因为同时爱上仰阿莎而产生隔阂,因此他们俩昼夜交替避而不见,如果日月同辉,那就是太阳和月亮一起相约到清水江,探望浴火永生的仰阿莎。仰阿莎就是“月光如水”和“上善若水”最鲜活的写照。

千百年来,仰阿莎和太阳感天动地的爱情叙事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聚居区被广泛传唱,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

贵州剑河:民歌唱响“六月六”

2007年,剑河县城搬迁至革东,为了庆祝剑河县城搬迁,又借助于“六月六”民歌节活动,举办“中国贵州剑河仰阿莎文化节”。从2007年起,每年农历六月在剑河县城举办一次。活动期间,开展民族风情游、民族服饰展演、民歌大赛、万人水鼓舞、千人芦笙舞、水龙狂欢、原生态水鼓舞表演、千人长桌宴、非遗文化展示、斗牛、斗鸟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

在“六月六”民歌节里,“苗族水鼓舞”是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苗族水鼓舞”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传统祭祀舞蹈,分为祭祀、起鼓、踩鼓、狂欢四个部分,该舞蹈在剑河县仰阿莎街道大稿午村流传至少五六百年,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水鼓舞之辞源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在水中踩鼓而得名;二是因祈求上天降雨以保丰收而得名。

据说当地某年久旱不雨,寨里的老祖公告翌仲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慎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梦给子女说:“这个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吧!”,第二天,其子女们便带上香纸前去“坟”上祭奠,村里群众也相聚于此,大家围圈焚香踩鼓跳舞,随后上苍普降甘露,当年谷物得以丰收。往后每年的这一天,全村群众都要在此焚香踩鼓跳舞,渐渐相沿成俗,水鼓舞也因在水上踩鼓而得名。后来演化成了苗族水鼓舞节,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举行“起鼓”仪式,“起鼓”后的第二个丑日,全村老少自发到寨边坝子里踩鼓,甚是热闹。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部分人对苗族水鼓舞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意识减弱,对苗族水鼓舞传承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因此,为使苗族水鼓舞得到有效弘扬和保护,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剑河县在大稿午村建设苗族水鼓舞传承基地,以实物、图文、场景等形式作为展示基础,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技术把剑河县苗族水鼓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直观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广大村民及游客认识和了解苗族水鼓舞独具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高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晓度,增强人民群众参与、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实现剑河县民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贵州剑河:民歌唱响“六月六”

剑河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锡绣、红绣、剪纸、银饰制造、苗族飞歌、多声部民歌、水鼓舞、抬狗节等。在这个节日里都能得到呈现。

苗族锡绣是剑河县部分苗族村寨的一种传统刺绣之法,其独特之处在于用金属锡丝在土布上进行绣制,最终来完成的绣品,改变了人们传统刺绣的用料观念。

苗族锡绣是在粗犷的黑色面料上缀以银白色的小锡节,故视觉效果质感强烈、古朴而生动,特别是在阳光下与银饰交相辉映,熠熠生辉。纹饰所采用的图案均为高度抽象的几何图纹,色彩主体以金属“锡”的自然色为主色调,其间亦辅以黑、红、蓝、绿等彩色暗花,色彩高贵典雅,不染俗燥。

苗族锡绣的制作包括纺线、织布、刺绣、铺花、补花、上锡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制作,制作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套完整的锡绣服饰需要一至两年时间方能完成,其端庄古朴的服饰特点至今仍遗存着春秋战国时期武士的甲胄之风。

其次,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苗族古歌传唱,早期的苗族银饰以胸饰、手饰为主,其中胸饰由冷兵器时代的护心镜演变而来,手镯最初是巫术中的儿童辟邪之物。后来,由于不同苗族支系文化的相互渗透,用于服饰装扮的内容和形式逐渐丰富,遂演变成现在丰富多彩的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以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精湛的纯手工制作工艺,极大地升华了苗族图腾文化深度,特别是它的纯手工制作工艺,具有现代设备无法取代的存在价值。苗族银饰既是装饰品,更是一种苗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整个苗族历史的发展进程,或许可从苗族银饰之中探究出一些端倪,它的历史价值应甚于它的市场价值。

2010年,剑河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被文化部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没有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剪窗花的习惯,只有在宗教活动中偶用几种图案极简单的剪纸。而用于苗族刺绣纹样(刺绣蓝本)的剪纸,则花样繁多,人们所称的苗族剪纸,主要指这类绣花剪纸。从其制作工序和成品价值来看,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工艺品。

苗族剪纸俗称“苗族花纸”、“剪花”、“绣花纸”,苗语称之为“西给港”、“西给榜”,翻成汉语,即分别为“动物剪纸”、和“花朵剪纸”之意。剑河苗族剪纸可分为革东型和新民、新合型两种。苗族剪纸,历史悠久,在贵州省黔东南一带苗族中世代传唱的《苗族古歌·跋山涉水》一节中就有剪纸的叙述。

它是研究剑河县境内清水江上游地区苗族的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的珍贵形象资料,是一种既有现实依据又有学理可循的真正的民间艺术,具有较高的、丰富而深遂的历史研究价值。如剪纸中出现较多的双头龙、双头鸟、双头蛇、双身共头龙等共头共身的描述应是交的表示,实际是苗族“吃鼓赃”仪式活动中,一种巫仪的延伸。

剑河苗族剪纸为苗族各种刺绣的底样、蓝本和第一道工序。经过第二次加工后,剪纸的艺术性就在刺绣上表现出来。因此,剪纸艺术是苗族刺绣和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在“六月六”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流传于剑河境内的苗族飞歌,贯穿始终。它是民歌中令人耳际一亮的曲调,以其高亢、热烈、奔涌的风格,歌唱对自己的生活、爱情及一方水土的热爱.以声音风格分,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革东飞歌:流传于剑河西部地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在省州级民歌演唱中获奖。歌声以响亮高亢为特征,受到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二是多声部民歌:流传于剑河西南久仰地区,以声音悠扬,用一主一辅两个声部增强音域的丰富性,并善用增强阅耳感的顫音而得名。多声部民歌曾在中央电视台获得三等奖,在省州县多次演出,受到好评;三是观么飞歌:流传于剑河中东部和南部苗族地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声响亮悠远,全颤音歌唱,可以进行远距离对歌,非常独特。

来到剑河,特色美食也会让你流连忘返。既有独具苗侗特色的酸汤鱼、腊肉酸菜火锅、香煎腌鱼、欧蓄菜、侗家油茶、爆香河鱼干,又有来自深山馈赠的天然竹笋、蜂蛹、九香虫、蚱蜢、菌菇等,还有纯手工艺制作的红米粉、米豆腐、油炸粑、冰粉、甜酒粑等街边小吃。其中,剑河酸汤鱼作为剑河的招牌菜,更是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品尝,甚至形成了“不吃酸汤鱼,枉到剑河”的景象。

近年来,剑河县探索林业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让“绿叶子”变“金票子”。

大力实施林地林木流转收储、林权抵押融资、林业碳汇交易、林业碳汇代偿,推动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具有剑河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带动5000余户20000余名群众增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3年7月,成功承办以“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剑河分论坛,有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播和实践。

近年来,剑河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贵州顺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剑河县“一县一业”骨干项目。

顺诚生物专业从事鹿茸菇菌种及栽培工艺研发、生产及销售,生产工艺从自动装袋机装袋、蒸汽高温灭菌、自动接种机接种,到工厂化培养、搔菌、生育、采菇,生长周期为90天。鲜菇采收后经过初加工、空气能烘干,以优质的鹿茸菇干品销售于华南、华中、西南三大片区。

有效助力剑河经济发展的贵州京诚药业有限公司成立3年来,该公司生产的中药配方颗粒以工艺验证形式进行品种开发,目前已经完成中药配方颗粒党参、金银花、酒女贞子、葛根、桔梗、陈皮、川芎、丹参、麸炒白术、合欢皮当归、杜仲、白芍、桑寄生、玄参、夏枯草、蒲公英、甘草、党参等99个品种636个批次商业批次的备案,预计到2023年底能完成生产备案145个品种。

企业借助北京宏济药业有限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产品初期主要销往北京,预计到2024年每年可提取中药材2000吨,完成产值2亿元,解决150人就业,能有效助力剑河经济发展。

作者:王新伟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