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2024-07-12 15:28:00 - 中国经济观察网

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经济观察网记者李晓丹实习记者杜佳琦黄敏朱佳诺 经济修复阶段面临的挑战仍然不少,2024年二季度经济在压力中继续寻找内部均衡,以经济韧性来应对外部冲击。

本期调查显示:49%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GDP增速在5.1%~5.3%这一区间;31%认为会略有回落,在4.8%~5.0%区间;77%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内房价尚未触底,仅有6%认为已经触底;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62%),对经济的预期(30%)。

202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还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就业压力(占比27%),房价大幅下跌(27%),债务风险(23%),金融和外贸等外部风险(16%),股市过快回调(7%)。

经济学家建议,在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风险,需要宏观政策与产业政策做出更好的配合,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鼓励企业发展,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改革。

经济学人调查由《经济观察报》发起,每季度进行一次。受访者包括投行、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权威经济学家。本期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75份。

经济修复,关注需求

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对于2024年二季度经济,经济学家最关心的是经济复苏势头能否巩固,以及需求改善是否持续。

本期调查显示:49%的经济学家认为二季度GDP增速在5.1%~5.3%这一区间;31%认为会略有回落,在4.8%~5.0%区间;8%认为继续回升,在5.4%~5.6%区间。对于2024年全年GDP增速的预测,61%认为会在5.1%~5.5%。此外,在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收入(占比62%),对经济的预期(30%)。

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祝宝良表示,在经历疫情后中国经济的修复趋于稳定,但经济增速略有放缓,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压力和贸易摩擦加大等问题。

“物价下跌反映出供求缺口尚未得到有效弥补,中国目前的潜在增长速度在5.2%左右,疫情之后累积的供求缺口没有完全得到弥补。”祝宝良认为,自3月以来,经济增速有所减缓,进⼊相对稳定增长阶段,但这种稳定处于较低水平,反映在经济总量和结构上,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反映在就业和物价上,就是物价低迷,就业压力仍然较⼤。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上半年需求不足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房地产市场低迷。

“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抑制了物价上涨。”连平表示,由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所带来的内需不足问题仍将困扰物价运行,整体物价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摆脱通缩压力,内需有待政策层面加大力度提振。

价格剪刀差(CPI—PPI)是连平观察“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影响非食品CPI的因素中,剔除季节性因素,耐用消费品售价继续下跌,家用器具、交通工具环比跌幅超过1%,表明居民大额消费支出需求依旧低迷;而PPI环比回落、同比跌幅收窄持续,则显示出房地产及传统工业领域投资下行,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消化。

本期调查显示,77%的经济学家认为国内房价尚未触底,仅有6%认为已经触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房价的触底时间,17%认为是2024年底,另有17%认为是2025年底,15%认为是2026年底,49%则表示“不好判断”。

今年5月,房地产市场迎来了从调整首付比例、房贷利率到保交房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对于政策“组合拳”是否可以让房地产在2024年平稳着陆:55%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不足以扭转市场预期,需要更多政策;35%认为,政策效果显现仍需时间,对下半年房地产市场的作用有待观察;4%认为,房地产市场调整是必然,风险可控,未来不需要更多政策;2%认为,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可以在2024年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过渡。

对于扩大国内需求,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从消费端来看,促进消费可以将提高居民收入作为抓手,通过加强就业政策和拓宽增收渠道来稳定就业,尤其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提升农民收入;从投资端来看,扩大有效投资,可以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投入,同时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完善投融资机制,降低投融资成本;从市场主体来看,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和创新,通过政策支持鼓励中小企业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同时,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改革开放。

保持经济韧性,应对分化和调整

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相对于国内通胀持续处于较低水平,美国依然顽固的通胀问题,让美联储的降息迟迟引而不发。美国面对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高通胀,对于中国来说则需要对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做出新调整。

本期调查显示,53%的经济学家认为美联储会在2024年四季度降息,27%认为是2024年三季度,18%认为是2025年一季度。与此同时,在当前美联储降息的顾虑中:通胀(占比71%),失业率波动(13%),大宗商品价格上涨(8%),汇率风险(6%)。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表示,随着美国通胀有所下行,现在的高利率实际上已经对美国经济造成了明显的下行压力,同时高利率也对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一定影响,在今年9月,美联储应该会考虑进入降息通道,幅度在25—50个基点;从日元来看,日本央行还是想要维持目前的货币政策,如果未来美联储降息,日元会维持相对升值。

“依靠债务刺激增长是美国经济的长期现象,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社会储蓄率过低。尽管为应对疫情实施的财政刺激政策使美国居民储蓄率有所上升,但随后美国储蓄率又转而不断下降,截至今年3月,美国个人储蓄率仅为3.2%。”王晋斌进一步指出,过度依赖债务和低储蓄率使得美国经济增长在面对冲击时,暴露出脆弱性,也因此不得不依靠政府发债刺激,债务雪球于是越滚越大,美国政府债务的不可持续性,为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认为,在货币政策分化及降息预期不断调整下,美元指数大概率呈现偏强震荡格局,大部分时间或在102-108之间波动,一方面,美联储距离开启降息仍有一段时间,而其他主要央行已经陆续降息或准备降息,二者货币政策分化将对美元有所支撑;另一方面,尽管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持续下调,但与美联储点阵图的预测仍有偏差,未来市场预期或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这也会支撑美元指数走强。

“在高利率的限制下,美国经济确实已现降温迹象,特别是消费和地产数据明显偏弱,在美国居民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已基本耗尽的情况下,近两个月美国零售销售数据连续低于预期,特别是对价格较为敏感的餐饮、出行相关消费的增速放缓较为明显。”温彬预测,下半年美国通胀、就业数据将出现超预期下行,也不能排除美联储年内降息两次的可能。

本期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在7.1%~7.5%区间波动,各有4%认为是在6.6%~7.0%、7.6%~8.0%区间。此外,31%的经济学家认为黄金上涨的拐点是在2024年四季度,分别有23%认为是在2024年三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认为,如果未来国际经济与地缘政治冲突易发、频发,全球安全资产依然匮乏,那么从中期来看,黄金价格很可能还会上涨。

“不过,黄金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全球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关注的热门标的,这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黄金价格的波动性也会显著增强。即使中期内看好黄金,那种一次性高杠杆投资黄金的策略也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预先设定一个价格范围,并在价格范围内定投黄金,可能更为明智与有效。”张明说。

宏观与产业,政策协同配合

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202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需要关注哪些问题?本期调查显示,就业压力(占比27%),房价大幅下跌(27%),债务风险(23%),金融和外贸等外部风险(16%),股市过快回调(7%)。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表示,从下半年短期来说,主要就是如何提振消费,通过扩大有效投资来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还是改善就业市场,通过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比如降息、降准,鼓励信贷流入实体经济,才能创造更多就业;财政政策方面,可以增加财政对消费的直接支持,比如支持以旧换新等;中长期来看,则是要通过改革措施来扩大消费需求。

“改革是最有效的措施,推进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改革,通过中长期改革来扩大消费。”屈宏斌说。

本期调查显示,对于地方化债的进展情况:6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地方债化债尚处于初期,仍需要密切关注;31%认为已经处于中期阶段,风险基本可控;4%认为进入尾声。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袁海霞认为,2023年以来“一揽子化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城投债市场预期边际改善、城投企业债务扩张放缓,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流动性压力得到一定缓释,但“控增化存”过程中也面临资产扩张放缓、投融资受限、区域分化加剧等情况,弱区域弱资质城投企业信用风险仍在释放,基本面实质性改善仍待观察。

袁海霞提醒,城投转型是个长期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企关系梳理、化解存量债务、新业务选择等难题,需要关注其中蕴含的风险:第一,关注政企关系重塑中可能面临的政府支持弱化风险及融资可持续性;第二,城投企业债务高企但融资政策有所收紧,在转型中面临一定处置存量债务与控制增量债务的压力;第三,城投企业转型中面临着多元化业务整合、新旧业务衔接问题,业务的稳定性及可持续性面临一定风险。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如果仅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显然是不够用的,宏观调控关键在于要用其他政策来扭转转弱的经济预期,货币和财政都要扩张。

除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要做短期和中长期的配合,祝宝良认为,产业政策也要根据经济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目前新动能领域支持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应鼓励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清理过度鼓励甚至带有补贴性质的政策,以促进行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健康发展。”祝宝良指出,应提供产业引导政策,避免一哄而上,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两会上,明确提出了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防止各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发展而大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这将有助于从供给侧解决一些问题。

祝宝良举例,在投资方面,某些领域应当放宽投资限制,对于产能过剩的行业,应鼓励企业进行兼并和重组,包括房地产行业;同时,政府的投资基金应主要集中在解决关键领域的瓶颈问题,对于新能源、光伏等领域,民营企业有能力投资,应避免不必要的干预。

本期调查显示,对于制造业扩张,需要注意的问题: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注意下游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占比62%),产业政策要与之配套(18%),资金支持要可持续(16%)。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前人工智能(AI)投资是否存在泡沫:68%的经济学家认为有泡沫,但仍可健康发展;28%则认为存在泡沫,而且风险已显现。

“市场对AI的质疑,从任何一个时期看都是有原因的,人工智能发展至今的70多年,从投资和市场角度来看已经经历了三次寒冬,最近的AI产业寒冬是ChatGPT救了场,科技产业的发展永远是非线性的。”全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礼立表示,第一,从技术角度来看,市场和投资会趋向多模态和智能体(AIAgent)方向进化的速度在加快,这部分的投入会发挥引领性的作用;第二,人工智能的应用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商业化带动下的应用需要给AI市场带来盈利,所谓的行业大模型需要长期的资金、数据全要素的投入,很多行业不具备大规模投入的基础,无法在短期内产生商业利益,再加上商业模式不清晰都会加速泡沫化;第三,算力层现状也存在畸形发展,国内数据中心投资比云计算的基础服务市场增速还快。

张礼立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缺乏先进的AI芯片,造成了一批原本从未做过算力生意的企业有机会找到通道,开始重金跨界进场;另一方面,地方期望建立以AI芯片为主的智算中心,以此增加基建投资、招商引资,但并没有和云计算产业同频共振。

本期调查显示:78%的经济学家认为2024年全球通胀维持温和水平,16%认为保持走高态势,6%认为有转为通缩的风险;在扰动2024年全球经济的因素中,大选或政治动荡(占比54%),地缘战争(21%),贸易摩擦(19%),金融风险(6%)。此外,87%的经济学家认为,需求不足会对2024年中国下半年经济造成较大拖累。

民生证券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陶川表示,扩大内需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进一步推行税收减免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员工工资福利;第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政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企业、就业培训机构等企业的税费减免与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同时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如创业贷款、税收减免、创业补贴等,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

经观季度调查 | 2024年二季度经济学人问卷调查:持续修复需求,宏观和产业政策重在协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