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35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置,徐州是如何做到的?

2024-07-12 20:45:57 - 媒体滚动

转自:人民政协报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徐州。在徐工集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脊梁,要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

徐州全市牢记嘱托,突出创新引领、动能转换,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加强产业布局、坚持国际化发展主战略,以智改数转网联驱动新型工业化攀高向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转型领航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了“一超、一大、多强”企业梯队,连续35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的位置,代表中国企业连续数年稳居全球工程机械第一阵营,成为享誉全球的“工程机械之都”。

01

智改数转带来效益新提升

透过科技感十足的可视化大屏,IIoT平台上的数据流飞速滚动,地面明黄色引导线引导着AGV小车沿规定的导引路径在巴特液压机具生产车间来回穿梭。徐工一条数字化生产线上,巨型机械手臂吊装着零部件缓缓移动,数字操控、自动检测、智能装配,平均每25分钟就能下线一台轮式起重机底盘。

在江苏徐州,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大力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由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插上了“智慧翅膀”。

近年来,徐州始终把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重要抓手加速推进,大力实施智改数转,江苏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江苏恒久机械公司等15家企业是市政协多年来长期关注的智改数转示范性企业,也是被省政协确定为“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联系的企业,走进这些企业厂房,智能化的生产线令人叹为观止。

徐工、华恒机器人、海伦哲……生产线上的臂架、转台、副车架等关键结构件的制造上已经实现100%的机器人焊接。与徐州华恒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企业员工交谈,每个人都对智能制造如数家珍:焊接区域大量应用机器人,覆盖90%以上的焊缝;机加工区域投入几十台先进的机加工中心,实现100%自动化精密加工,结合智能管理等手段,工厂交货时间缩短到8周……

徐工重型信息化总监李忠福介绍,近年来,徐工重型信息化部门积极作为,将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围绕研、产、供、销、服和运营管理全价值链,落地核心信息平台,不仅提升效率、提高质量,还降低了成本。

02

科技引领厚植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必须是科技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唯有深刻把握并充分激活科技创新,方能以质的飞跃催生产业创新的重大突破,加速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徐工集团董事长杨东升说。

徐工叉车是徐工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的新兴板块。按照徐工集团“打造新质生产力、向高端转型发展”要求,徐工特机叉车新基地在各端进行了升级改造。在生产端,引入自动焊接自动涂装线、摩擦装配线无人仓储和智能物流配送,下料、焊接、涂装、总装、工程中心、电池组装等均实现了全程可视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管理),叉车年产能可达3万台;在技术端,加大对新型电池、新型电控、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投入;在产品端,坚持以新能源叉车为主线,并由单一产品向成套化设备和无人化物流解决方案转型。

科技创新是“最大变量”,也是“最大增量”,徐州用好科技创新,为新兴产业蓄势赋能,增添动力。

来到位于泉山经济开发区的江苏旭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处处能感受到科技赋能生产、生活的美好场景。

“这是我们的手持式激光甲烷遥测仪,可以实现远距离无接触燃气泄漏检测,广泛应用于燃气泄漏入户巡检、穿戴式燃气安全检测。”该公司董事长陈亮拿起眼前外观如同手电筒的甲烷遥测仪对准目标,轻轻松松便完成了检测,而且携带十分轻便。目前,旭海光电拥有有效专利58项,其中PCT(国际专利)8项、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

陈亮表示,未来,旭海光电将继续聚焦主营赛道,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用前沿科技守护社会安全和健康,为生产生活不断赋能。

03

前瞻布局抢占未来产业新蓝海

在工业经济稳步回升的背后,技术与产业正在深度交融、碰撞出新的火花。今年以来,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中,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安全应急、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医药健康6个产业增速均超过两位数。创新成果如何滋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沿科技怎样开拓市场蓝海?以创新为“钥”,徐州进一步解锁产业发展生态圈。

当前,未来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徐州正在着力谋划以工程机械这一支柱产业为龙头的新发展,把工程机械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工程机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潮中制高点,描绘出了一幅“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新格局。提出培育构建“5+X”未来产业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中电工研是国内首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公司合作研发的钛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装置,具有安全、低压、高密度的优势特点,解决了氢气规模化存储的安全问题,处于国内和国际行业领先水平。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国内钛锰系金属固态储氢材料市场产业化的唯一企业。”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管吴童说。

在天通新材料基地,凯巨科技已实现量产的铌酸锂大尺寸晶片是光通信领域关键原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徐州华清京昆能源有限公司牵手清华大学韩敏芳教授,实现多项核心技术突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得专利近百项。

站在创新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徐州正精心培育一个日益壮大的产业发展生态圈,书写着转型升级与创新引领的崭新篇章。

通讯员:史展

记者:江迪

文字编辑:牛忠磊

新媒体编辑:马鑫雨(实习)

审核:周佳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