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2022-08-12 11:13:00 - 澎湃新闻

【编者按】朱屺瞻、巴金、唐云、白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摄影师管一明就陆续开始拍摄这些在上海的文化巨匠。他通过信件和电话预约,深入他们的寓所,聊一会儿拍一会儿。此外,管一明还请他们写下一句最想说的话。这些字迹的照片也成为他们丰富人生的精神缩影。这些照片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也是一笔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文化记忆。

面对这些照片,那些原本留在胡建君记忆中他人传说里的人物,变得声情并茂了起来。在“他真的是这样”与“原来她还有这样一面”之间,我们得以从照片中“接续上海派文化的一段文脉,获得一种观照当下、遥瞻未来的思想契机。(胡建君语)”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为了“看一下不同的世界”,1923年3月,日本作家村松梢风登上了长崎开往上海的轮船。一入江口,不由热泪盈眶。这个城市飞扬开阔又惝愰迷离,声色犬马的画卷有石破天惊之笔,更有日升月落中的人间烟火气。一年后,村松梢风把他的所见所闻合集成《魔都》一书,感慨上海是不可思议的,是一座可以改命的城市。“魔都”后来便成为了大上海的代名词。

所谓“四方冠盖往来无虚日,名流硕彦接迹来游”。20世纪初,上海至少风云际会了3000名新型知识分子,或“各立学会,互相研究,藉以交换知识,开通社会……”沉迷传统中国文化的村松梢风结交了不少文艺界人士,并受田汉等人的影响,喜欢上了大鼓和京戏,还结识了京剧演员、一度与梅兰芳并称的“绿牡丹”黄玉麟,后来还促成其赴日演出。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日居月诸,忽忽百年。2019年春日,上海的书法篆刻家陆康老师在他的虹桥寓所向我展示了一张旧照片“御霜饯玉”,主题是欢迎程砚秋再来上海,欢送绿牡丹黄玉麟去滇南唱戏。那部戏的编剧导演是陆澹安,黄玉麟也是他的弟子。而陆澹安,正是陆康老师的祖父。

每每听陆康老师娓娓道来,从黄玉麟到村松梢风和他的上海朋友圈,打开静水流深的大上海记忆。就像老式留声机和默片,静静回放着魔都百年的文艺圈影像。陆老师提到的人物,涉及书画、文学、电影、戏剧、音乐、报业、教育等领域,那时的文人触类旁通,海阔天空,陆澹安先生一人便横跨以上诸多领域。谈到最多的则是书画界的,像谢稚柳、唐云、钱君匋、赵冷月、朱屺瞻、刘旦宅……皆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令人神往。看到他们的作品,更怀想其风骨与为人,但始终是熟悉的陌生人。直到翻看到这些照片,陆老师口中的人物,突然变得生动亲切而声情并茂起来。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上海相册II|③多重独白——“魔都”上海百年文化名人相片

文字作者简介:

胡建君,作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美术学院新媒体文创联合工作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师从贺圣谟、徐建融、卢甫圣、陆康先生。已出版《怀玉——红山良渚佩饰玉》、《飞鸟与鱼——银饰里的流年》、《大师艺术教育经典》系列、《陆康印象》等作品二十余部。并担任书画展览、艺术文化活动策展人。

摄影师自述: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了一批上海文艺泰斗的影像,包括文学、电影、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报业、出版、教育等系统的和文化名人,共80余人。

那时自己作为一个摄影记者,心里总在关注身边有兴趣的事物,用相机记录生活,记录城市中有意思的人与物。后来照片拍多了,就想提升难度,拍些不容易拍到的,难拍的,挑战自己。后来乘上安2型老旧飞机拍宝钢首期建设,入地下拍浦江隧道建设。还是觉得不过瘾,继续选择更难拍的选题,自我考验。

上海是近代最有文化积淀的城市,1991年报纸刊登了一些保护文化遗产的新闻。点醒了我,开始琢磨用照相机为心中的上海文化巨匠拍些肖像,留下些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将来会是珍贵的影像资料,也是城市珍贵的文化记忆。而且我想通过拍摄,能够近距离的面对他们,看到他们尊容,听到他们语音,那是多么美的事啊。于是我列了一个拍摄计划,选择拍摄对象是文艺界名人、名头要大的、年龄要高的,个个都是德高望重,我决定先拍70岁以上的。整整花了两年多时间。

我拍文化名人不是在公众场合、公开活动时拍摄,而是都是通过信件和电话预约,深入他们寓所一对一、面对面地拍摄。不仅拍他们的肖像,也拍名人在家里的日常起居生活。

我特别重视拍摄每位文化名人的写字台。在当时看来,写字台上放了些什么,或许不值一提,但当时间过去二十年后,他们用的是什么笔,放着两本什么书、什么报纸、什么茶杯,都包含非常大的信息量。

我还注意拍墙壁。在客厅、书房的主要墙壁上,挂些什么?比如画家谢稚柳、刘旦宅这些大师,他们家的墙壁上到底挂谁的画?或谁的字?还拍他们的书架。书架上有些什么书?五斗橱上放些什么?这些东西一定能反映主人精神世界的各种信息。

上海这个大城市里,有的影像拍下来就是珍贵,是一坛好酒,是一坨好茶。拍下了,就存在了,留下了。可现用,也可放着,不怕时间久了,越陈越香。现在翻开泛黄的相册,看着照片回忆当年拍摄的情景历历在目。拍巴老的时候,他的女儿李小林全程陪同。李小林考虑巴老身体状况,给我五分钟时间拍摄。我按时拍好后对巴老说:“您能写一句您最想说的话吗?”他女儿李小林立即‘挡驾’道:这个不可能,我爸爸已整整2年没有摸过笔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巴老示意李小林去拿笔,巴老最终还是亲笔写了一长段金句,让我感动万分。

我还拍下了贺绿汀在家里弹《义勇军进行曲》,白杨在楼道信箱拿报纸,张瑞芳夫妇一同作画、下厨,谢稚柳陈佩秋夫妇在宝钢写生,刘旦宅在书房地上做仰卧起坐,乔奇种花……还有俞振飞、黄绍芬、汤晓丹、苏渊雷、顾廷龙、唐振常、朱屺瞻、陈佩秋、胡问遂、唐云、徐昌酩、周小燕、徐中玉、施蛰存、张骏祥、赵冷月、赵超构……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念一遍都觉得沉重,这些照片承载着他们音容笑貌,也记录了那时那景和那些故事。

摄影师简介:管一明,世界华人摄影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协会常务理事,上海艺术摄影协会会长,光路创意摄影社社长。出版摄影集包括《俄罗斯印象》、《世界艺术家在上海》。作品《被抽象的城市印记》参加第四届中国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并获最佳摄影师金奖,《城市印记》系列作品获法国艺术家协会2014年国际艺术大展摄影类金奖。

“澎湃新闻/视界”发起“上海相册”项目,旨在梳理、挖掘上海摄影师群体代表性作品,从宏观、微观层面呈现给读者一系列关于上海各时期、各领域的影像,并通过与上海作家这一群体的合作,收集撰写属于上海的故事,以此碰撞出一种关于城市发展脉络新的表达方式和观看角度。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