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工作,才能更好地工作丨给心情放个假丨心理杂货铺
编者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PsyChJournal编辑王日出在中科院之声开了一个杂货铺,铺子里有各种有趣的心理学百货。欢迎大家没事过来逛逛。
“三句话不离本行”,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热爱工作。虽然热爱工作是好事,但是也不能时时刻刻挂在心上,该放假的时候放假,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工作中消耗的心理资源需要在下班期间补充,为了能够持续长期地保持高效工作,更需要在非工作时从工作中抽离。根据“压力源抽离模型”,要想恢复心理资源,得在身体和精神上远离工作,通过完全抽离工作和与工作相关的任务,来恢复在工作中透支的精力,提高幸福感。
工作中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的紧张反应,可以在休息恢复中减少或降低。工作要求和工作中的压力事件都可能造成紧张反应,长期的紧张反应会影响身心健康。紧张反应包括即时的生理反应(例如肾上腺素或皮质醇水平升高以及心率和血压升高)、心理反应(例如负面情绪和疲劳的增加)和行为(例如与同事争吵)。在经历的压力源消除后,例如晚上在家时,可能仍然存在应激反应。如果压力源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压力反应可能会变得慢性,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受损(如心血管疾病和倦怠),也会导致个人幸福感的下降。
从工作中恢复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非工作时间的心理抽离。心理抽离不单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远离工作,而是在下班期间避免与工作相关的活动,并在精神上脱离工作。跟“抽离”对应的,是反复思考、反刍式思维,后者与焦虑和抑郁高度相关。因此“心理抽离”在恢复心理能量同时,也摆脱了与工作有关的担心、焦虑和反复思考。心理上远离压力源,还可以减弱工作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工作压力会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更难以抽离工作,长此以往就可能变成一种习惯,导致压力越积累越多,更加难以抽离,这不仅影响健康更会降低工作效率,需要通过“抽离工作”来打破恶性循环。
紧张反应-心理抽离-精力恢复是一个动力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长短的周期之内。比如每天的上班下班就是一个短周期。每天的工作压力会带来即时的生理和情绪反应,如果在工作中插入“微休息”,比如短暂的体育活动、非正式的社交活动等,可以缓解工作日结束时的疲劳和负面影响。但并不是所有工作能有“微休息”,而微休息本身也可以破坏工作中所需要的专注,因此微休息并不能完全消除持续的工作压力。很多人在下班后应激水平还保持高位,或者很容易回忆起白天的不快,思绪还困在工作上,还可能担心第二天还是一样或者考虑接下来如何应对。但如果下班后可以从心理上抽离,比如专注进行一些休闲活动,那白天的压力所带来的影响就会小得多。研究显示,员工在晚上越是抽离工作,在睡觉时的感觉就越好,负面情绪、疲惫和疲劳程度较低,积极情绪和活力程度较高。在第二天起床后的恢复情况也更好。
每天“心理抽离”的积极效果可以累积到周末。在一项以星期为周期的研究中发现,工作日晚上的心理抽离可以预测周五晚上的积极情绪。但如果堆积在工作日的压力不能完全释放,人们就需要周末或者假期进行复原。让大脑“不想”一件事情很难,刻意被抑制的想法会更容易出现,尤其是在疲劳或分心的时候。我们越是强迫自己不去想工作,跟工作有关的念头就越容易进入意识中。用休闲活动来“占据”意识,当我们投入到其他活动中时,也就没什么精力去想工作了。心理抽离的能力和意愿,比如通过正念和自我控制来提高心理抽离能力,还能帮助降低工作压力对于心理抽离的影响,就算压力再大,该脱身就能脱身。
但很多时候,不是不想抽离,而是“工作”不让我们抽离,就是有些“情况”会在非工作时间跳出来:晚上的微信、周末的邮件、节假日的工作群……这些在非工作时间的工作信息,都成了心理抽离的绊脚石。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不仅是员工本人,更是管理者的必要技能。把deadline设在周一刚上班或者周五下班前,前者是给别人找麻烦,后者是给自己找别扭。让“心”放假才是真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