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2024-08-12 07:35:40 - 媒体滚动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蓝绿交织、生机勃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向世人展现6+3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无穷魅力。

本报记者曲经纬张群琛

天安门向东20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千年之城”迅速崛起,蓄势腾飞。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恰逢中国又一传统节日七夕,据北京通州发布(bjtzfb),在这个浪漫、甜蜜的日子里,副中心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活动,有大运河畔文化市集、森林公园浅唱低吟、艺术小镇真情表白、运河鹊梦宋韵游园、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雕情画爱七夕你好……各种各样的活动将一个周末,演绎为一个难忘的粉红节日,超24万人次参与。很多人纷纷为副中心的浪漫情怀点赞。

其实副中心的“硬核”不止如此,副中心高质量的“硬核”在产业。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6大产业集群搭底座,超前布局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3大未来产业,构成了副中心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6+3”的能量究竟有多大?且听我们仔细和您汇报。

这个“6”落在哪?锚定目标,副中心6大产业全力筑巢

正在建设中的M101线蜿蜒曲折,串起信通院、副中心站、城市绿心、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功能区,这条交通大动脉也勾勒出了副中心数字经济产业空间。聚焦网络安全、元宇宙、数据要素和未来产业四大主攻方向,副中心发展势头强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发展新标杆越来越亮眼。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100家,收入超过430亿元;网络安全产业集群入选北京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吸引218家企业注册落地;副中心元宇宙应用创新中心投入使用,108家元宇宙企业入驻……不断集聚和壮大的数字经济产业正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副中心落地一批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融合创新发展的典型场景:数字文旅——元宇宙助力大运河打造线下线上相结合沉浸式虚拟游览体验;数字金融——启动张家湾设计小镇全场景数字人民币建设,推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应用试点;数字消费——布局3家“北京市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金融业对副中心经济增长始终保持三成左右贡献率,有数据统计,地方级贡献超17亿元,占比10.3%。目前已有460余家金融企业在副中心设立,金融业成为副中心支柱型产业。五河交汇处、副中心核心区,一座瞄准“金丝雀码头”使劲儿的运河金融城加速崛起。以运河商务区为核心,张家湾设计小镇、文化旅游区、通州商务园等多点布局特色金融服务。同时,立足“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副中心金融业换挡升级。在绿色金融、绿色交易的探索上,副中心走在前面,北京绿交所承建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目前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已纳入全国绿色项目3000个,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全区绿色金融特色机构达到5家,绿色信贷占比达16.6%,超全国平均水平。

六环路、东部发展带联络线、首都环线高速、京哈高速、京津高速等区域快速路网,在副中心及拓展区版图上画出“井”字格,张采路穿张家湾镇而过,联络京哈和京津两条高速,加强南北联系。先进制造产业就在这些区域的快速路网沿线布局。

副中心要打造“1+4+3”先进制造业新体系。“1”是以医药健康为战略引擎,“4”是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汽车、绿色都市为支柱,“3”是指面向绿色低碳、数字科技和交叉融合领域的前沿新兴产业为增量突破,支撑构建错位互补、生态聚合的高精尖产业新高地。

今年1至5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08.9亿元,同比增长21.1%,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3.4个百分点,排名全市第二。综合研判,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将实现总产值400亿元,同比增长25%左右,超过调度目标5个百分点。同时,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4%,较2017年实现产值占比翻了一番。

在副中心商务服务产业“一线两区多点”特色地图上,以平谷线为纽带,结合轨道站点一体化区域形成了多个节点。今年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通州区商务服务业在营企业27753户,排名全市第三,企业主体数量近五年年均增长13.0%。

瞄准服务便利化、智慧化、国际化、特色化和规范化“五化”要求,通州区针对北苑和九棵树两个传统商圈深入实施“一圈一策”改造升级方案。怡乐北街金融街片区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已申请纳入北京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夜里,副中心则是另一番风貌与活力,培育深夜食堂、风情夜市等多样化业态,助推多街区开展亮化提升改造,形成与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相匹配的具有副中心特色的夜间经济体系。

目前,通州区正加速推进环球影城、运河核心区、副中心枢纽3个城市级商圈和东夏园枢纽、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4个地区级商圈的完善建设,推动文体商旅产业融合发展,更好满足副中心人民群众多元化消费需求。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文化旅游的“金名片”越擦越亮。通州,京杭大运河北首、百里长安街东端,有路县故城、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漷县古城、永乐店古城5处历史古城遗址,238处不可移动文物,10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半年,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式揭牌,三大文化设施开馆后流量显著。目前北京城市图书馆日均接待读者破万人次,累计接待读者超两百万;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暑期高峰日均接待参观者3.3万人次,累计接待参观者突破百万。文化旅游区以环球度假区为代表,仅2023年环球度假区商圈流量约1600万人次。以大运河文化带、六环高线公园为纽带,串联文化旅游区、宋庄小堡艺术区、台湖演艺小镇,以及通州古城、路县故城、张家湾古镇,创意设计、原创艺术、演艺娱乐、休闲度假、主题旅游、数字文旅、购物消费的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正在副中心加速成链。

种业之都,副中心早有底子。位于南部于家务乡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先后被科技部、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种业产业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个种业科技特色园区。在这里,育成玉米新品种100余个,培育蔬菜新品种300余个,在国际上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多个农作物主推品种累计推广4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6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优势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在园区集聚,园区搭建起“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动植物分子育种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平台,为全国400余家育种和研发机构提供高质量技术服务。副中心现代种业的品牌越擦越亮。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这个“+3”增在哪?

未来产业的引擎,在城市副中心

“+3”指的是作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通州,在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领域加快升级落子。今年4月,黑马数字孪生孵化器获批北京市引领类标杆孵化器,签约落地副中心,成为通州区首家市级标杆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

承载着无数“老通州人”记忆的台湖图书城“8”字楼即将在年底崭新亮相,根据规划这里将被打造为数据要素企业总部基地,成为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未来信息领域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潘锋表示,本市已提出以通州区台湖区域为核心建设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探索国家数据基础制度和政策的先行先试,打造政策高地、可信空间、数据工场,加快数据要素流通和应用,力争成为国家数据基础制度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和数据要素的集聚区。中国电子云、京算公司、首信云等29家数据要素企业已落地入驻先行区。

数据之巅是人工智能,本市正发挥首都数据资源丰沛、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在数据先行区内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落地,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而通州区坐拥大运河和环球影城两大文化IP,可在文化、旅游、影视、娱乐等数字经济板块于全国率先发力,开展文旅、金融等重点行业领域数据的汇聚和应用示范。这是北京市对通州区未来信息产业的定位和期许。

未来健康产业,在副中心亦有乘风而起之势。

以超前布局助力新兴产业“拔节生长”,通州区已被纳入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联席会,新一轮北京市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四核多点”的空间布局,副中心被列为具备优势的“多点”区域之一。当前,通州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稳中有进,前5个月,全区医药工业42家规上企业共实现产值48.6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48.02亿元,同比增速3.10%;医药商业46家规上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13.69亿元,同比增速6.47%。

增量的背后是支持医药健康产业做大做强的决心。定位“文化健康小镇”的漷县镇就在上个月发布了“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规划”,到2026年,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并拥有3至5家上市企业;到2030年,不仅集聚区医药健康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同时在合成生物、AI+医疗健康两大未来健康领域形成突破。集聚区内还要在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突破,专科特色服务、医药辅助服务、综合健康服务三大医疗服务产业初具雏形。

不断聚集的医疗资源也颇为瞩目。北大人民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首儿所等7家三级以上医院来到副中心,北大人民医院和东直门中医医院两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将释放科研创新活力、富集医疗机构资源,为医产协同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未来能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这座未来之城,正在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先机。位于副中心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占地56亩,这里不仅有15分钟快速充满400公里续航的超级充电设备,还有专门用于充电设施检测的自动化检测流水线。实验基地本身也十分绿色,配置了160千瓦的地源热泵与园区能源智慧管控系统,加装400多千瓦光伏,采用风力发电技术,园区碳排放整体降低65%。低碳园区的发展路径正应用于城市绿心的建设中,逐步在副中心推广。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已被列为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示范区的25项标杆项目库之一。根据规划,预计2035年副中心外调绿电规模将超过80亿千瓦时,提升至现在的5倍以上,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60%。

翻开副中心绿色发展的“成绩单”,这些绿色成就装进了副中心的“家底儿”:前疃村成为全市首个数字化微网“零碳”村庄,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入选全国整区(市、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国内首座近零能耗建筑能源调度中心光伏发电组实现运行,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全市首个中深层地热示范项目顺利实施。在此基础上,全区还在积极探索设立超低排放区,着力打造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副中心的公交车、出租车、环卫运输车等城市服务车辆基本完成新能源化。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等于几? 让我来回答你!

“6+3”带来了啥?

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天地

6大产业,为副中心精心绘制了一幅高质量的产业空间地图,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局面。

从此前发布的副中心高质量产业空间地图上看,副中心拿出约470万平方米的承载空间:“三类两区”高质量新型产业空间,面向初创种子企业;面向高成长瞪羚企业,副中心范围内待更新存量工业资源近8平方公里,通过复合利用、工业上楼等创新举措,激发存量空间利用潜力;面向成熟的独角兽企业,副中心梳理了运河商务区、一方健康谷等近300万平方米楼宇型产业空间,以满足此类企业对形象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需求;面向总部或龙头企业未来升级拓展,副中心划定行政办公区西侧片区、副中心站地区等四个弹性生长型片区,用地资源近2平方公里,为总部或龙头企业预留充足发展空间;推进“6+3”重点产业链在副中心集聚发展,选取集中规模10公顷以上区域,划定21个集中连片的聚链融合片区,让产业集群化优势更加凸显。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为副中心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目前,副中心共培育出5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春立正达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培育出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构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雁阵序列,培育出210家北京市创新型中小企业、37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家单项冠军企业。近八成专精特新企业主导产品服务关键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超六成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取得实际成效。

“6+3”产业,不仅为副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稳新优好的经济增长,也在优化副中心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之于北京,一艘文旅巨无霸正在长安街以东30公里的运河畔“扬帆”。这个暑假,环球度假区依然是北京游的“顶流”;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城市图书馆日均接待量均破万人次,成为北京游的一匹“黑马”,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内横空出世的三星堆特展,以高峰期3.3万人次的日接待量不断刷新副中心的文旅热度。陆续引进的国际海洋馆、亲子乐园等项目也在不断拉高北京的文旅期待。

在北京市赋予副中心的3+1主导功能中,还有“科技创新”的关键词。一批新设技术创新平台正在大运河畔接连涌现。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博士后科研工作总站共设28个企业分站,培养52名博士后,投入支持资金超1000万元,成果转化率达100%。通州园管委会积极推动设立由市发改委和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共建的北京设计创新研究院,同时注入北航、北工大等7所高校骨干设计力量;推动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在张家湾设计小镇落地,建立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并成立外资科创投资基金,新公司已启动注册……副中心正成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引擎。

国内外高端要素不断集聚大运河畔,形成了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通过共建共享推动政策标准管理统一,带动区域优化营商环境,加速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副中心产业发展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创新链融合,更带动了整个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

走进张家湾设计小镇,园区中不乏来自河北和天津的车牌,北京研发、津冀生产的局面蔚然成风。“6+3”带来的是对人才更大的吸引力,就拿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人才数据库来说,这项措施实现了人才精准配置和在京津冀区域的高效流动,优化了区域人才结构。得益于深化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副中心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开辟新天地。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