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我被室友删除了微信

2024-08-12 20:00:22 - 青年观察家

每到毕业季,在社交媒体上,经常能刷到“被同学单删”“被室友单删”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

毕业后,数字世界里的“断舍离”总在悄然上演,好友列表里的“减少”,就像整理房间时扔掉的旧物,意味着一段关系的阶段性结束。

很多人对室友毕业删了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和不解,但也有许多人表示理解和共鸣,认为大学室友成为“过客”是一种常态。

仔细想来,其实不必要对此做太多的纠结,删与不删,都是正常的社交现象。

删与被删,双方都在想什么?

在大学期间,我们的社交圈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数字来量化:班级群内的头像数、通讯录的好友数、好友们的群聊数、朋友圈的点赞数……看似简单的数字,却是公认的社交关系的映射。

然而,当毕业季来临,不少人蓦然发现,自己在某些人的通讯录或社交平台上悄然“退场”,这种“被单删”的感觉,就像是一张被退回的信件,宣告着一段关系的结束。

被删的一方心里很是复杂,不单是通讯社人数少了个数字那么简单,总会开始琢磨自己是不是哪儿做得不对。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这事儿,满脑子都是问号:是不是啥时候没注意对方情绪了?说话办事儿有什么地方让人不舒服了?

难过、意外,或者愤怒、不解,想不通为啥好好的关系说散就散了。“不是,他凭什么这么做啊!”

而删人的那一方,点下删除键那刻,可能只是在调整自己的社交策略,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高效、紧密的社交环境,让有限的精力能够更集中地投入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关系中。

这样的“清理”,是对自我社交边界的清晰界定,给社交圈来个大扫除,轻装上阵,而并非针对个人的行为。

其实你们的关系,或许本来就不亲密

在大学里,每个人都会遇到很多同学,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成为朋友。

大学生活和初中、高中有所不同,是一个多元化的环境。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生活更加开放自由,业余活动丰富多彩。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使得彼此间很难迅速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加之开放式的大学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大家更倾向于寻找和自己同频共振的人。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们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性,交朋友不再像小时候一颗糖一个拥抱那样简单,不容易轻易透露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室友们之间总保持一定的距离感,对于一段亲密关系的建立,要比之前难了很多。

仔细想来,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共同的学习任务和大学环境而有所交集,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深厚情谊。

因为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性格特点的差异,甚至有一些寝室在毕业之前就有很多微妙的矛盾和冲突,能留到毕业再删,已经很体面。

不同的选择,未来交集减少

大学毕业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和选择,在分叉的路口走上了各自路径的那一刻起,彼此的生活轨迹便会很少重叠了。

曾经非常热闹的宿舍群,不知道从哪一刻起,也不再有人发言。

好久没联系的大学同学,突然的问候,是网络购物平台帮忙砍一刀。

曾经在大学期间看上去十分要好的朋友,毕业不到一年,也成了只是在朋友圈里点赞的泛泛之交。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新的朋友加入,也会有旧的朋友渐行渐远。这是因为我们都在不断成长和变化,需求和兴趣也会随之改变。

所以,当有人从生活中淡出时,不必过分纠结,也不用为之感到可惜,过好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最重要。

社交断舍离,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断舍离”,是一种生活态度,其核心理念在于鼓励人们将那些不必需、不合适、过时的东西统统断绝、舍弃,并切断对它们的眷恋,达到一种极简的生活。 这对于社交圈来说也同样适用。

没必要留着那些“不必需”“不合适”的社交关系,因为对于双方来说,艰难地维持表面的亲密关系,还不如删了更加痛快、释然。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与看法中求同存异,相互理解,才是进行良好社交的第一步。所以,在面对“删与被删”的微妙关系时,不妨多一份理解与宽容。

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前行。

珍惜那些依然留在我们世界里的人,同时也释怀那些渐行渐远的背影,相信在未来的某个转角,我们定会以更加成熟和美好的姿态再次相遇。

本文系“青年观察家(ID:shouduxiaomei)”原创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