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娜 寻找金中都

2023-09-12 00:00:12 - 新京报

丁利娜 寻找金中都

丁利娜 寻找金中都

北京文化守护人丁利娜,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金中都考古项目负责人,从事北京地区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主持过北京延庆西屯墓地、金中都城墙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优秀人才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专著《北京考古史·金代卷》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文物》《考古与文物》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7月底,刚下过雨的北京依然闷热。菜户营旁的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地,丁利娜奔走于各块考古工地间查看情况。

丁利娜介绍,目前进行的考古勘探是对文化层开展的初步探查,接下来才是考古发掘。“文化层要逐层揭开,比如之前挖的时候,最下面有商周时期的遗迹、遗物,再往上就是汉唐时期、辽金时期的文化层,金中都废弃之后,再往上又有明清时期的生活层,最上面是近现代生活堆积。”丁利娜说。

偶然的缘分

2019年8月,丁利娜和考古队员们正式走进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工地,之后的两年中,他们首次发现了城墙、马面、护城河、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实证了金中都城的建置沿革,为北京“何以为都”找到了更多考古学实证。

谈起最初进入考古行业的契机,丁利娜说,高考那年,她以600多分的成绩被吉林大学提前批录取,被调剂到考古专业学习。此后,循着兴趣,丁利娜又读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古学硕士、博士,并进入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丁利娜回忆,2008年她刚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时,院里正好在做金代的课题。“辽金元时期是北京考古研究的一个特色,辽金元墓葬的研究相对较多,金中都很少有人做,我就选了相对空白的领域找突破口。”后来,这成为她博士论文的选题。2019年,金中都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再次启动时,院里把任务交给了丁利娜。

城墙现世

对北京来说,金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上世纪40年代至今,金中都遗址经过了多次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但确定城市位置的最重要依据——城墙,一直深埋于地下。“870年前的金中都,城墙到底长什么样,谁也没有真正见过,这次就一下子清楚地揭露了出来,”丁利娜说。

金中都城墙遗址现存南城墙万泉寺、凤凰嘴和西城墙高楼村三处地上遗迹,均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并于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之前的保护条件有限,作为土遗址的城墙遗址被雨水冲刷,流失严重,变得越来越小。”丁利娜说。

契机出现在2019年。“当时,丰台区要对金中都城墙遗址进行加固、再保护,于是报请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做出批示——先进行‘考古’。”

令她惊喜的是,正式进场发掘后不久,就发现了大大小小的夯窝。随着清理,出现夯窝的面积越来越大,十分壮观,她瞬间激动起来。“看见夯窝,就意味着城墙找到了。”

第一年,丁利娜和队员们打了7条探沟,对地下城墙遗迹的分布、夯土残存的厚度有了初步了解。第二年,她带领队员们挑选了几块重点区域进行发掘,果然有了重要发现。这次发掘,丁利娜和队员们基本厘清了金中都外城城墙的保存状况、形制结构,及其与城外护城河、城内道路的关系,首次正式确认了护城河、城墙的宽度及营建方式。

令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发掘出66米宽的护城河遗迹和圆角梯形的马面遗迹,这体现了金中都防御理念的变化。丁利娜解释:“唐代之前,外墙防御讲究‘城高池深’,到宋金时期,随着火炮的发展,防御的半径需要扩大,护城河要加宽,这在金中都遗址中有了充分体现。”

风雨无阻的考古

在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她常和工人念叨,“咱们宁可慢一点,也不要把遗迹做坏了,要尽最大可能把金中都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大家。”在丁利娜看来,考古是个良心活儿,要带着敬畏之心,很多地方要细抠,才能干得漂亮。

作为考古项目负责人,丁利娜还要和各方协调沟通,保证工期。“相对于主动性考古发掘,配合性考古工作需要配合城市基本建设,考古时间比较紧张,有时遇上下雨、严寒也不能停工。”

这几年,为配合相关考古工作的宣传,丁利娜坦言:“考古发掘、科研需要沉下来,但我又觉得有义务让大家及时了解金中都考古的新收获。”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