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挂在嘴上的‘城隍庙’竟不知其用处”|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2023-09-12 23:01:05 - 媒体滚动

转自:上观新闻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近日,闵行融媒体中心以“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为主题,面向全区开展征文活动。

“常挂在嘴上的‘城隍庙’竟不知其用处”|我正在读的一本书

文化之思

——读汪曾祺《彩云聚散》有感

黄丹羽

一直很喜欢汪曾祺。

之前读过他的许多短篇小说,清新明朗之感比起沈从文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甚是崇拜。爱那种平淡的生活里微妙的岁月感,那种隐隐透着的中国味道,还有那画龙点睛却又不着痕迹的人生感叹。我相信,没有一点人生阅历和积淀的作家是写不出这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的。

而今天看到的这本《彩云聚散》,又引发了我另一个层面的所思所想。

这是本散文集,开篇四章介绍的都是中国一些传统的风俗和信仰。看得出来,这些文章都是经过详细考证的,不仅有古文出处的详细解读,更有作者各种走访的见解,却又丝毫不觉死板和无趣,或许是因为这些看似考究的文章融进了作者很多的亲身经历与回忆吧。这种风韵已经渗进了汪曾祺的骨子里,只淡淡几笔,便把人引入了这样一个绚丽而丰富的文化世界。

读罢文章,我感慨不已。水母娘娘南方少有也便罢了,罗汉众多难以了解也便罢了,然而,著名的八仙我竟叫不全,常挂在嘴上的“城隍庙”竟不知其用处,我口口声声说着爱中华文化,究其细节却知之甚少。

学生时代常常“为赋新词强说愁”,唏嘘感叹文化的缺失,而今想来却是我的无知。那时以为的文化,只是一些看似华丽的辞藻罢了。然而文化所承载的历史和历史的演变,我却浑然不知。作为中国人,对文化的了解又岂能只是朦胧的一句“文化的直觉”,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藏,是我们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代传承,岂不应深刻了解?

《彩云聚散》中,《城隍·土地·灶王爷》这篇有一段话:“……这些神的意象一旦为老百姓所掌握,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宗教性的、固执的力量。”曾经一度,有人批判中华文明的封建、迷信和愚民思想。但我相信,文化一路传承至今,作为思想开明的现代人,我们都有“取其精华”的眼睛,我们正在、也将越来越能看到文化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和在文学、美术各方面作出的卓著贡献。

愚昧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书中评述封建文化时这样写道。这句话放诸当下也适用——盲目地推崇或是批判,与古人的愚昧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所有的评说都该是建立在充分的了解之上,不然,都只能是肤浅而表面的自豪或自卑。

这一点,我推崇汪曾祺。

是的,我们需要去考证,我们需要去明白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影响,了解她为什么好,哪里好。

可是话说回来,真的想要去了解,又该如何着手?

或许真正的文化缺失不是缺失了什么内容,而是缺失了一个系统学习和了解她的途径。

蕴藏浓郁文化的古籍佳作很多是文言文,现代人必须具备一定的文言能力才能读懂而不觉枯燥。那些借由文学作品或美术作品而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虽依然鲜亮,却很难成为热门抢手货。人们或许会花重金听昆曲《牡丹亭》,但真正听懂的又有几人?

碎片化的时代,快餐式的阅读,流量化的讨论。人们都喜欢那些经过整理的、易读懂的东西,也更容易被表层的思想所左右。现在想想,我所喜爱的,是不是也有很多是这样浮华的文化“加工品”呢?或许,它能成为我们打开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又或许,它只是用万花筒演绎的一出镜花水月。

还不算晚吧?现在开始再一次学习和了解,这样积淀下去,才能给后辈以表率和激励,才能真正能将这份民族的寄托传承下去吧。

作者:黄丹羽(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职工)

编辑:陈依婷(实习)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