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清流 长治长清
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弘弢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贵州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进五级河湖长制,创新设置四级“双总河长”和“四大班子人人当河长”;率先探索互派河长、流域河长等工作机制;首创性将河湖长制写入地方性法规,先后出台6部地方涉水法规,目前贵州省4697条(个)河湖共落实五级河湖长22755名。
这项制度是什么?这支队伍如何做?成效如何?带着这三个问题,记者近日走进江河湖库,探寻贵州河湖长制改革实践。
做什么?
一项制度破解“九龙治水”
湄江河,长江流域乌江水系的一条支流,亦是遵义市湄潭县的母亲河。
过去,由于污水直排、网鱼电鱼等现象频发,导致湄江河水质一度变差。
曾经,湄江河陷入“九龙治水”但成效不佳的尴尬局面,多部门参与治理但成效不明显。
2012年起,湄潭县首创性构建河道综合执法临时机构,从林业公安、环保、农业、水务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湄潭县河道生态管理综合执法队,齐抓共管让湄江河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抽调的人员都是脱产办公,实行24小时轮班,河道有了专业的治理队伍,垃圾有人打捞,乱搭乱建行为得到及时制止,污染河流的违法行为受到快速有力打击,还开展了河堤复绿行动。”湄潭县水务局河长制工作股股长牟雁介绍。
随着执法工作的推进,“九龙治水”的局面成为过去,破坏水生态的行为大幅减少,湄江河逐渐变清。全流域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达标率100%,断面水质等级从过去的Ⅳ类稳定至地表水Ⅱ类及以上,绝迹20余年的食鱼鸟“蓝翡翠”重回湄江河,水环境持续向好。
怎么做?
一支队伍长年跟水“较劲”
清镇市红枫湖镇骆家桥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政伦有个习惯,每天忙完工作后到穿纲河畔散步,手持夹钳和垃圾袋,顺着这条红枫湖的入湖河流,捡拾岸边的垃圾。
红枫湖大部分位于贵阳市清镇市境内,汇水面积1596平方公里,每天向贵阳贵安地区供水80余万吨。
过去,由于工业生产排污、大规模网箱养鱼、发展旅游不注重环保等原因,红枫湖水体暴发蓝藻,水质一度降至劣Ⅴ类,水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2017年,为保护红枫湖生态,以李政伦为代表的13名村级河长成了守护红枫湖的“主力军”。
“每隔一天巡一次河,一次就得小半天时间。”李政伦告诉记者,巡河8年,他穿破了11双解放鞋,为的就是能亲眼看到红枫湖的水质一天比一天好。
经过长期巡河与系统治理,红枫湖水质等级从过去的劣Ⅴ类恢复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取水口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且逐年稳中有进。
多年的经历让李政伦总结出自己的一套“巡河理论”,“我们河湖长就是长期跟水‘较劲’,跟破坏水质的行为较劲,跟污染水环境的人较劲。”李政伦所言,也是贵阳贵安1356名村级河长的护河缩影。
有何效?
一眼望去水清岸美
桃源水库,是贵阳市修文县首座中型水库,肩负着向周边1200亩农田灌溉及修文工业园区的供水任务。
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工业结构调整,农灌需水量大幅减少。今年3月,贵阳筑水水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山东威海圣启旅游开发公司,分别作为水库建设方与水上运动运营商,共同利用桃源水库“沉睡水源”,开发出贵州首个水上运动综合项目“贵阳冲浪小镇”。
“桃源水库不仅提供了水源保障,四面青山环抱,3600亩的广阔水域还为水上运动项目留足了场地,能让游客在水库之上‘乘风破浪’。”贵阳冲浪小镇运营负责人谭政邦介绍。
通过盘活水库闲置水资源,发展“水经济”项目,这不仅是贵州河湖长制工作的“自选动作”,也是改革实践的具体探索。
守护清流,已成为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贵州省水利厅河湖长制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贵州省已签发7道省总河湖长令,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2.7万余个,与周边省(区、市)实现跨界河湖联防联治全覆盖,“河湖长”协作机制持续深化,河湖长制实现“有名有责”“有能有效”,让全省江河湖库长治长清。
上半年,全省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3%,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全省河湖水质持续向好,河湖面貌明显改善,迈向了建设美丽幸福河湖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