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最美铁路丨满载“烟火气”!一辆开往幸福的“小慢车”
转自:光明网
光明网讯(记者刘晗旭)“一张铁路网连着你和我,列车飞奔如穿梭织出好生活……”车内歌声悠扬,窗外云卷云舒,骏马牛羊漫步在草原间,欢声笑语回响在车厢里,一幅承载着幸福生活的美丽画卷正在草原铁路上徐徐展开。
祖国北疆蜿蜒的铁路线上,行驶着这样一辆“小慢车”——每日8时40分,6856/5次列车从呼和浩特站出发,在集二线上一路向北,共经停28个车站,耗时9小时45分钟,最终停靠在祖国边陲二连浩特。“它被沿途的百姓称为希望之车、致富之车、求学之车。”包头客运段列车长韩丽娜介绍道,列车单程票价53元,开行30余年从未涨价,探亲、就医、访友,求学、务工、赶集,这趟“小慢车”承载着沿线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艺轻骑兵”
呼铁乌兰牧骑让车厢变“舞台”
优美动人的顶碗舞、激昂欢快的马头琴、质朴嘹亮的民歌,一场精彩的文艺演出在“小慢车”上拉开帷幕。呼铁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走到旅客中间,车厢内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没想到在火车上能看到这么专业的顶碗舞,还不掉落,真厉害!听着马头琴看大草原,真是太享受了。”旅客刘女士感慨道。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呼铁乌兰牧骑创办至今已经走过60多个年头。在铁路一线生产车间、重点建设施工现场和乡村振兴帮扶点,呼铁乌兰牧骑为职工群众和广大旅客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据了解,2024年,在“呼铁乌兰牧骑+”暑期宣传慰问演出中,呼铁乌兰牧骑服务基层小分队送文艺演出、送医疗服务、送文化作品、送文艺培训、送法律咨询到基层一线,40多天演出近40场。“火车开到哪里,我们就演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谈及此处,呼铁乌兰牧骑队员巴楠目光坚定,不畏艰辛,不计付出,把对职工和旅客的关心关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这里我走过很多很多次,我想一直为广大旅客和铁路人送去欢乐和祝福。”
“银发服务队”
暖心服务让老年旅客出行无忧
“真是遇上好心人了!我的手机停机了,要不是你帮忙,我都不知道上哪儿联系我儿子。谢谢你,美丽的‘琪琪格’(蒙古语意为花朵)!”呼和浩特站台上,激动的蒙古族大妈高娃紧紧握着6856次列车乘务员郝婧的手说道。教“脱网旅客”使用智能手机、给第一次出远门探亲的老人规划路线、准备各种面额纸币满足老年旅客补票时的找零需求……针对“银发”群体出行需求,“小慢车”组建了一支业务精湛、态度亲和、耐心十足的“银发服务队”,推出“四个一”服务法,即一个爱心药箱、一次便捷支付、一支“帮帮团”和一个爱心包裹,让沿线老年旅客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感受“慢火车”的暖心服务。
“‘银发服务’是我们列车上的亮点!”韩丽娜介绍,考虑到牧区老年旅客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当地医疗资源的局限,“小慢车”还配备了急救包和常用药品,以应对突发情况。此外,列车备齐充电宝、老花镜、医药箱等暖心设施,还通过发放便于携带、识读方便的《爱心服务卡》,在坐席上方悬挂“爱心蝴蝶结”等方式,为“银发”旅客提供重点照顾。
“移动小集市”
多语相助让“烟火气”满车飘香
这辆驶向二连浩特的“小慢车”,不仅是集二线沿途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更是成为了连接草原与世界的桥梁。“前方到达朱日和车站,下车的旅客做好下车准备。”乘务员浩布尔用流利的蒙古语通报到站。“有些旅客不懂汉语,想更好地服务旅客,懂多种语言是必备‘技能’。”乘坐6856/5次列车的旅客大多是蒙古族,这就要求乘务员不仅听得懂,还要讲得对。除了语言技能本身,这些乘务员还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礼仪,在交流中尊重并融入这些文化元素,拉近与旅客之间的距离。
除了文化的交流,“小慢车”还作为“移动小集市”,在缓缓行驶中诉说着秋收的故事。每逢丰收时节,农牧民就会带着土特产登上这趟列车前往市区赶集、售卖,土豆、土豆粉、胡麻油、奶制品都是这趟列车的“常客”。“这些都是牧民旅客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我有时会帮忙在朋友圈转发售卖信息,给老乡们‘带货’。”郝婧说道。在这趟列车上,乘务人员不仅确保旅客安全,还时刻关心旅客生活。为职工们传递公文,为急需药品的旅客采购药物,甚至帮忙捎带家乡的菜肴和粮食……浓郁的人情味儿将“小慢车”填满,是集二线上的“流动家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趟“小慢车”满载着人间烟火气穿行在广袤的原野上,连接着草原和世界,更承载着人们殷切的期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用慢速度书写着现代化生活中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