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国·河北篇丨文明之风悄然浸润 多措并举打造靓丽文明底色——河北省沧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综述
转自:沧州发布
沧州,素有“武术之乡”美誉,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千百年来滋养着沿岸人民。
初秋的沧州大地,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绘就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文明实践阵地活跃、志愿服务微光成炬、文明新风吹拂乡土、文化根脉薪火相传……多彩文明实践活动如春风化雨,在“狮城”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近年来,沧州市不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守正创新、提档升级,遍布全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传播党的方针政策,浸润着一城新风,温暖着千家万户。
阵地建设“活”起来文明实践“动”起来
和着“乡音”带着“趣味”的理论宣讲,拾金不昧彰显美德的凡人善举……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沧州,一个个烙着红色印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城乡新地标,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
8月28日,88岁红色宣讲员、“中国好人”武春章正在沧州市运河区公园街道丽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小舞台上向社区居民宣讲党的最新理论。新华网吕翔摄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垂杨柳依清风楼,镇海吼迎四季煌……”在沧州市运河区公园街道丽景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小舞台上,创作了千余首童谣的88岁红色宣讲员、“中国好人”武春章,用童谣、诗歌、快板、顺口溜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讲党的最新理论。
武春章从教半生,当了42年的教师。退休后,他为自己定下“三件大事”——写作、办讲座、办展馆,件件都与传播党的声音、讲好党的故事相关。特别是在办讲座上,他尤为上心。他走到哪讲到哪,无论是农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还是公园、广场,甚至是公交车上,都有他宣讲的身影。
近年来,丽景社区以文明养成为工作载体,让文明实践在社区“活”起来、“动”起来。这也是沧州市凝聚、传递正能量,持续推进文明实践活动的工作缩影。沧州市委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先后出台《沧州市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措施》《沧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标准(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按照“场地资源丰富、作用发挥到位、活动开展经常、特色活动鲜明”的标准,进一步加大试点建设力度,培育示范所37个,示范站56个,示范带动周边所站建设。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高尚品质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拾金不昧行为,已在沧州市实验小学蔚然成风,成为“狮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学校的石芷秋同学和奶奶在小区里散步时,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有4000元现金、2000多元购物卡,还有很多重要证件,当时她就赶紧回家找妈妈报了警。”“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沧州市实验小学后,学校负责同志就为我们介绍了一名拾金不昧好少年的故事。
今日拾金不昧有德少年,明日积水成渊国之栋梁!俯身拾起的是美德,昂首送还的是真心。小小少年的凡人善举,不但源自个人觉悟,更是学校经年累月美德教育的结果。
为让同学们学好人、做好人,打小养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好品质。从2012年3月起,沧州市实验小学就陆续邀请“闲不住”的蒋淑华、“爱民片警”武剑、“热心公益”的白曦英、“警察”妈妈王红心等“沧州好人”走进校园,与同学们面对面,讲述他们多年来热心公益事业、无私助人的先进事迹。2016年,在此基础上,学校又开展了“寻找榜样足迹、讲述榜样故事、学习榜样精神、人人争当榜样”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好人精神的引领下,同学们还成立了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跟着好人做好事。
……
截至目前,沧州市共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个、所200个、站5983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地为载体,大力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沧州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文明力量。
志愿活动“火”起来真情服务“暖”起来
熬粥、切菜、拌菜、蒸鸡蛋、热馒头……早上6点,在很多人还沉浸在梦乡中时,志愿者们已经在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里忙活开了,红色的“马甲”穿在身上,不断在粥屋穿梭,热气腾腾中一股暖流在室内流淌。而志愿者们这番忙碌全是为了另外一群人。他们最早迎接黎明,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会坚守工作岗位,清洁道路,扫除垃圾,为市民营造出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就是“城市美容师”——令人尊敬的环卫工人。
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用辛勤和汗水为城市“梳妆”,而“上班早、吃饭难”却是长期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为了让环卫工人们能吃上热乎乎的早餐,沧州市文明办、沧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主持建设了沧州爱心服务站,为市区环卫工人和困难残障群体免费供应爱心早餐。自2021年开始运营以来,约有9000余人次志愿者参加服务,也聚集了多方社会爱心力量,成为涌动着温情的一张“沧州名片”。
微光成矩,向光前行。志愿沧州爱心服务站的“爱心粥屋”只是沧州市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场景,每天都在沧州发生。广大志愿者用微小力量诠释着不凡“大爱”,以点滴善举传递着城市温情。
社区乡村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一件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与千家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沧州市青县刘缺屯村的“孝老食堂”,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忙活村里老人们的午餐,洗菜、备料、蒸馒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今天午餐是红烧鱼、蒜苔木须、饼子和花卷,天天不重样。每月还会改善一顿,吃饺子。”刘缺屯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刘缺屯全村3085人,70岁以上的老人69人,独居老人吃饭成了一大难题。2021年6月,村里设立“孝老食堂”。村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村集体免费供粮,志愿者们轮班做饭。
“光靠村民捐款不是长久之计,壮大集体经济才是关键。”刘缺屯村党支部负责人介绍,为了给“孝老食堂”持续“输血”,村“两委”决定,依托村集体土地,补齐“孝老食堂”的运营差额。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残障人士每天只需要花5块钱,就能在食堂就餐。三餐不限量,荤素搭配,低盐、轻油、易消化,基本满足老人们的就餐需求。
刘缺屯村的实践在青县并非个例。青县总人口42万,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8.7万,占比达20.65%。针对农村困难老年人、独居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不高的现状,青县坚持“党建引领、村办民助、自愿参与、因村制宜”建设原则,着力建设村里办得起、村民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孝老食堂”,并根据老人的年龄、经济情况、家庭状况等因素确定梯度收费标准。当地以县财政资金奖补为引领、村集体经济为保障、社会爱心捐助为补充,建立“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
目前,青县已投入运行“孝老食堂”180家,覆盖全县近半数的行政村,长期服务特殊困难老年人2018人,同时依托“孝老食堂”为其他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浴、助娱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惠及超万名老年人。
……
文明霞光映满天,最美一抹志愿红。志愿者们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散发出的文明之光,把沧州照耀得更加明亮、更有温度。
移风易俗“动”起来文明新风“树”起来
“咱爱儿女不娇惯,勤俭持家村民赞。红白喜丧莫大办,花销容易挣钱难。”一走进大庄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就被党群服务中心外张贴的《大庄村村规民约七十二句歌》吸引。婚礼,原本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婚姻生活的美好希冀。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存在的高额彩礼、低俗婚闹、铺张浪费等现象,让传递幸福的婚礼“变了味”。人情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婚俗现象,不但污染了社会风气,还引发因婚致贫、家庭矛盾加剧等诸多问题。
如何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我们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以低彩礼婚礼为抓手,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的乡风民风。”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说。为了制止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婚俗,石炳启推动村里制定了《大庄村红白理事改革制度》《大庄村村规民约七十二句歌》等,红白喜事都要按规矩来办。5年来,该村结婚的18对新人中,有10对选择低价彩礼,8对实现零彩礼。
8月28日,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石炳启正在向“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展示“红色礼堂”。该礼堂是在大庄村村委会旧址上改造,向大庄村及周边村庄的新人开放。新华网吕翔摄
为了让村民们都能办上“不比彩礼比幸福”的婚礼,石炳启将大庄村村委会旧址改造成“红色礼堂”,于2023年5月正式启用。“红色礼堂”面积约为400平方米,包含了婚礼厅、主宾室、化妆室、厨房、储藏室、卫生间等。村民可在“红色礼堂”操办婚事,所有事务由村红白理事会按照村规民约要求统一安排,村民只需购买婚礼喜宴食材,村里志愿者义务帮助准备喜宴,村党支部书记担任义务司仪,村内锣鼓队、秧歌队义务助演。“红色礼堂”不仅对本村村民开放,周边村庄的新人有需要的,也可以前来,平均每场婚事能节省2万-3万元。
不仅是大庄村,零彩礼、低彩礼的婚俗新风、文明新风,在沧州大地广泛培育。近年来,河间市委、市政府持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全市639个村全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负责制定本村婚丧嫁娶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觉执行,改掉陈规陋习。通过搭建平台、培育队伍、创新模式、完善制度、规范礼仪等措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不良风气被有效遏制,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新婚俗蔚然成风。
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多措并举让群众参与进来,让文明新风在群众心中“树”起来!
“户主刘国健,结婚执行《红白理事会》章程不大操大办,举办‘零彩礼’婚礼,一次性奖励20分;户主刘国哲,被评为‘十星级文明户’,年奖励20分……”打开盐山县圣佛镇西圣佛村的文明实践积分记录,积分理由、积分情况等清晰明了。
“西圣佛村从2022年就开始探索推行积分制管理,制定了7大类40余条积分细则。”圣佛镇宣传委员、西圣佛村包村干部董艳玲介绍,为提升村民在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参与率,西圣佛村将群众参与文明实践行为转化为相应分值,并记入线上积分程序和线下积分存折,形成了“以奖代补,多劳多得”的积分制奖励激励机制。
“参与村民以户为单位,每户设立一个账户积分。为了扩大积分制的影响力,西圣佛村还将青少年也纳入到奖励激励中,一年级至高中学生依据奖状、考试成绩及参加文明实践活动等进行积分。”董艳玲说,现在,西圣佛村的积分制参与率已达到100%。让积分制真正发挥实效,西圣佛村还建起了爱心超市。爱心超市如普通超市一般,摆放着油盐酱醋等日常用品,但有所不同的是,商品下方标注的不是人民币售价,而是“10分”“20分”“50分”等分值。凭借文明实践积分,西圣佛村的村民可到爱心超市兑换等价值物品。
……
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沧州市切实掌握基层乡风民风变化情况,深入推进村规民约制修订,重点细化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发挥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作用,以解决群众“烦心事”为切入口,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非遗传承“活”起来文化使命“担”起来
千年运河水,碧波映苍翠。沧州,这座因海而得名的城市,也因大运河的流经而兴盛。在沧州市大运河畔,一座结构对称、恢宏典雅的隋唐风格的建筑临河而立,这就是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也是中国大运河沿线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
制作国医香囊、体验非遗剪纸、欣赏传统曲艺……市民和游客可以在展馆内体验来自大运河沿线8省(市)1000余项非遗项目,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市民和游客了解和体验运河沿线的非遗打开一扇“全景式”窗口。
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之花就开在哪里。近年来,沧州市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价值,全力打造富有文化特色、彰显“狮城”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持续擦亮千年运河城市名片,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非遗的魅力源于其悠久历史,非遗的生命力则在于传承创新。
踢腿、弹腿、打拳、抓空……在沧州运河区丽景社区大院内,几十名身着练功服的孩子练得热火朝天。75岁的郭雪迎穿行其间,不时停下脚步,耐心指点。
郭雪迎是丽景社区的一名老党员,也是社区孩子们喜欢的郭爷爷。自1996年开始,郭雪迎28年来免费教授社区的孩子们习武强身,深受孩子们和家长的喜欢。
“沧州是武术之乡,我作为武术传承人,有责任将所学的武术传承给后人。”郭雪迎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他就会一直教下去,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感受武术魅力,与武结缘,把这项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
文明实践逐浪高,时代新风润心田。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深入推进,让文明融入广大群众的精神血脉,绘就了新时代沧州环境美、人文美、风尚美的壮丽画卷。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沧州市推动以文明素养提升城市品质,以实践之力奏响文明强音,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