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关键词|如何理解新型文化业态的内涵要义与实践模式?

2024-10-22 11:52:00 - 澎湃新闻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二十大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专栏后,2024年澎湃新闻携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键词。我们将围绕全会《决定》选取关键词,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进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新型文化业态

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早在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兴文化业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这将有助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什么是新型文化业态?

相对于传统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业态是指随着现代科技、数字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来的新兴文化业态,可以被视为跨界融合下的文化产业升级发展与裂变扩张,也可以被理解为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呈现出来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新型文化业态包含了全新文化产业的诞生、既有文化产业的升级、文化同其他产业之间的融合等多种形式,具有典型的广泛性、开放性、复杂性特征,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显著。

当前,多业态融合跨领域合作模式正加速演进。人们经常提及的“文化+”概念,是以文化为主体或核心元素的跨业态融合,代表着新的文化经济形态,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例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消费”等,实际上不是“+”而是“-”的含义,即消除这些产业、门类之间的边界,实现“1+1>2”的效果。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就是要以借势借力,用好巧力、使好巧劲,寻求新的增长点与附加值,促进文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巧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应有之义。

新型文化业态有哪些主要模式?

文化具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远影响。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力推进文化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高质量文化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既能为各类产品和技术注入文化内涵,又能助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跨业态相互奔赴、共同出彩的效果。

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者相互融合可推进文化铸魂与技术赋能的协同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新形势下,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科技正在逐步实现全方位赋能文化产业,一大批文化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应运而生,如沉浸式演艺、人工智能创作、云上展览馆、数字图书馆等新模式。大量科技企业也开始涌入文化产业,推动新兴技术在文化创意设计、内容生产、传播体验等环节深入应用。

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旅游赋能思想,为文化扩充市场。充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好文化资源释放旅游消费潜力,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除名山大川、景点景区等传统旅游场景外,文化场所、文博场馆等日常文化空间也被赋予了更多旅游职能,能增加游客对当地文化和生活理念的价值感知。

推进文化与消费深度融合,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文化消费生态已经悄然发生改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追求更倾向于丰富多样与精致品质,强调一种兼具高质量、高内涵、高趣味以及充满个性表达的独特体验。文化消费方式具有更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为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动能。如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文学、网络演艺等数字文化消费新业态,孵化一批新型线下文化消费新场景,举办系列新型文化消费赋能活动。以文化与消费相互借力,持续促进流量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讲师、博士】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