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荆门市非遗系列微视频之《传承·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

2023-01-22 09:15:02 - 荆门发布

转自:荆门发布

非遗 | 荆门市非遗系列微视频之《传承·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的良好氛围,荆门市群众艺术馆、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策划,精选全市非遗项目,邀请非遗传承人,制作推出系列非遗短视频。

接下来,请跟随视频了解荆门非遗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技艺的支撑,品味荆门非遗之美吧!

第八期

《传承·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

非遗 | 荆门市非遗系列微视频之《传承·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

荆门上清丸是一种特有的民间传统医药。荆门上清丸始创于明末清初,其创始人为荆门老积荫堂人李文光,这在清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仙释篇》和《荆门市志·中西药品》中均有记载。

荆门上清丸由儿茶、麝香、薄荷、桔梗、冰片、月石、山豆根、黄连、甘草等10多味中药按一定比例混合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主治“头晕头痛、偏正头痛、耳鸣耳聋、眼睛暴赤、眩烂流泪、口舌生疮、风热咳嗽、伤风中暑、口渴唇焦、小便短赤”等症。

荆门上清丸传统制作工艺纯为手工操作,其做法依次是,1、严格选料。2、准确配方。3、煎煮和浓缩药液,使之成为浸膏与冰片。4、将儿茶细粉混合并趁热搓条,制成丸药。5、给丸药用金箔上衣。这与现代制作工艺以乙醇为赋形剂的泛制法有很大区别。

荆门上清丸首创至今一直享有美誉。清朝中叶《章学诚遗书》记载,荆门“出上清丸,颇得制法”;清宣统《湖北通志》记载,荆门上清丸“颇得制法,功力独胜”;《荆门市志·中西药品》说,“1928年9月,在湖北省展览会上(荆门上清丸)被评为特等产品,行销十几个省市和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并说荆门上清丸在“卫生学、崩解度上均符合《中华医典》规定”,且经“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应用,对30例耳炎、鼻炎、口腔炎、咽炎作疗效观察,有效率达97%”。这正如上海《中成药研究》1982年第五期载文所言,“荆门上清丸有主治病症明确、剂量容易掌握、服药方法灵活、易于贮存保管四大特点”。

荆门上清丸的制作工艺是在明末清初李文光首创后传予其长子李世照、李世照又传子李开元,这样一直传到清末李朝中手中,而李朝中不仅于清末和民国时期承继了荆门上清丸的制作工艺,还对其工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使荆门上清丸的疗效更为显著。后李朝中年迈,遂将此工艺传给了侄媳李义珍。这样直到1954年,荆门上清丸才改由李朝中、罗四维(李朝中大夫人,抗战期间分居)、邓玉珍(李朝中弟媳)、李义珍四家联营,取名“荆门老积荫堂上清丸联营处”。1958年5月,该联营处又与荆门县药材经理部公私合营,定名“公私合营荆门老积荫堂上清丸制药厂”,其负责人仍为李义珍。1959年,李朝中作为荆门商界名人应邀赴省里参观国家经济建设成果展,深受感动,当即将荆门上清丸秘方用毛笔书写并捐献给省卫生厅。回到荆门后,李朝中又复写了一份秘方捐献给荆门县卫生局。从此,荆门上清丸的组成配方便为我市卫生部门所掌握,但对外仍处于保密状态。1966年,其“公私合营荆门老积荫堂上清丸制药厂”更名为“荆门县立新制药厂”,后又改名为“荆门县制药厂”。1983年12月,复改名为“荆门市上清丸厂”。其制作技艺的传人已是李义珍指定的接班人李祖桂。2005年市科技局引进湖北道地药材科技有限公司,在东宝区子陵新桥工业园进行上清丸制作技艺培训和产业实验,并将原“双柏”商标改为“仲柏”。

荆门上清丸自首创至今,已有400多年传承史,医好过成千上万的患者,故荆门上清丸具有展现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也具有在一定群体中、在一定范围内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所以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

非遗 | 荆门市非遗系列微视频之《传承·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

传承人在研究药物晒制程度

2013年,荆门上清丸制作技艺被纳入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编发:代艳阳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