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在国外了,股市怎么还没涨?

2024-01-22 12:30:11 - 市场资讯

转自:望京博格投基

博格已经人在新加坡了,但是股市似乎还没涨。

人都在国外了,股市怎么还没涨?

上周六早上4:30从北京开车来天津机场,一路上耗时90分钟。

北京直飞新加坡机票太贵了,从天津出发酷航直飞新加坡仅需888块钱。

2019年元旦,博格出发去旅游,市场触底了…没想到这次不一样?还是说再等等我回来?

既然出去玩了,就顺便调研了解一下新加坡的物价:

第一天晚餐选择在市中心的大排档,感觉物价跟北京、上海、深圳价格差不多。

博格选了一个BBQ牛肉套餐7.5新币,按汇率1:5.3计算,40块人民币左右。吃完牛肉套餐,喝了一杯星巴克美式竟然要6.6新币,感觉有点贵了。

另外,博格觉得新加坡好像没有退休这一说,博格发现餐厅、机场、酒店很多头发花白的老人在打工赚钱。

喜胖说她之前去新加坡了解过,新加坡的退休制度是“自己养活自己”的养老政策,企业缴纳17%+个人缴纳20%=37%工资总额,有个类似五险一金的账户CPF,其中一共包含三个子账户:

OA-是可以用来买房之类的

SA-是退休才能取,类似国内现在推出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MA-医疗账户

所以说,退休就是看年轻时交了多少CPF,以后养老都是拿自己账户里的钱。如果只靠退休金的话,基本只能算得上是够吃喝,或者说,如果年轻的时候缴纳的退休金不多又没有存款,老了以后就只能继续打工。

所以新加坡很多老人出来做短工零工,这个比例比国内高不少,至少国内一线城市很少看到大量老人做短工零工。

至于有人选择run到新加坡,那都是不指望来退休的,或者说基本都有存款保障未来生活。

比如有钱人移民主要是因为税收低(例如新加坡最低档年收入20000新币以下无需缴税),还有经商环境比较自由,而普通中产可能是因为城市建设、教育资源等等原因。

没有钱,哪里的月亮都不圆。

另外,最近在看一本叫做《贪婪的多巴胺》的书,主要是帮助你了解快乐、欲望的来源,进而更好地把握、控制欲望,是一种更科学的心灵鸡汤方式来与自己和解。

书里说到,本质上多巴胺不是“快乐分子”,而是一种“预期分子”。比如你很想买一个包,多巴胺分泌最高的时候,是你“预期自己拥有它”,而不是“真的得到了”的那一刻。

这也联想到之所以股市/赌场/毒品/爱情之所以让人心情波动,是因为它们都是“无法预期结果”的东西。

如果想真正享受“所拥有的东西”,而不是“预期的东西”,我们的大脑必须从面向未来的多巴胺过渡到面向称之为“当下分子”的化学物质。这包括血清素、催产素、内啡肽(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吗啡)和内源性大麻素(相当于大脑自产的大麻)。

如何训练自己去产生更多的“当下分子?”

专注当下,少一点脑补和对未来不切实际的欲望,拥抱现实的不完美。

投资也是一样,大家减少“想赚大钱”的预期分子,认知到现实可能就是“保本出”,甚至可能有巨额亏损的可能,赚钱只是个“博概率”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绝对确定性的事情,除了银行存款。

在接受这个基础之上,如果你还想投资就参与,不想就割肉走,或者减少对它过多的情绪投入,更重要的是关注在当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享受生活。

就像博格已经受不了去旅游一样。

当然,告别让人渴求激情的多巴胺并不容易,但拥有这方面的能力是成熟的标志,也是迈向持久幸福的一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