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于情,淡于物

2023-11-22 09:39:51 - 重庆晚报

重庆之隅,山石如璧,在初冬乍寒的时节读一本散发墨香、师法自然的古意之书,无疑是一场清水洗尘,静听松风的无声浸润。

十年磨一剑,这本文集我囫囵吞枣地看,掩卷拾遗地看,读读停停,偶得一句“山放鹞鹰天外阔,雨来塬上眼中青”,蓦然停顿,如遇一个暮色中骑牛回家的牧童,短笛横吹,余音袅袅。诗中有画,画中有境,稍纵即逝的一瞬,也许就是古典诗词传达给我们的那份寻声而去的莫名怅然。难得耕夫执着,数年来撰古体诗不辍,从不间断,这股子坚守喻作如影相随、心境双寂再恰当不过。

时光荏苒,笃于情,淡于物。倾慕魏晋,耕夫幼年便在满腹诗书谦谦温雅的舅父的典籍课熏陶下,诗词启蒙,翰墨濡染。或求学,或从军,或经商、或办刊……因在一个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编辑部里共事十年有余,我眼里的耕夫,借八大山人的话来讲:“闻君善吹笛,已是无踪迹。”这些年,他笔耕不缀,写散文,写新诗,写书法……最钟爱的还是古典诗词,骨子里就是一个读书人。他少年时,得满腹诗书的舅父的古体诗的偏爱,难得作者以文养心,存一颗散淡的心。

同样一支笔,平心静气地抒写家乡风物,童年思亲及故友行旅的篇章,也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书法,东篱下主是诗,家国情怀是诗,笔走天涯是诗,怀念亲人是诗,身边写古体诗的人少,写好古诗词的人更少。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历来因韵律美、意境美而著称。耕夫这本书中的古典诗词部分,是他提笔不拘,率真散淡的真实写照。

尤其这首《清明祭阿爸》:“跪祭坟台涕泪涟,一杯黄土瘘长眠。堪怜易箦犹呼我,儿在江湖云崖边。”思亲孝德之家风,儒家信奉的“仁、义、礼、智、信”,感同身受。

苏东坡云,古诗填词,美在造境,而非比喻和象征。耕夫笔下的物象,无论是流连山水还是回归田园,无论是草木野逸,还是世事韶秀,征战商海的他,背负重重行囊的他,独对缺月挂疏桐的他,采菊东篱下,诗词解乏,诗词消恼。创业低谷时,他独对冷月寒窗,高声诵读“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难怪他家小女儿笑称他“不仅用川普读古诗还摇头晃脑”时,他一脸慈父的憨厚,一笑释然。过日子嘛,有字字珠玑的寻常散淡,也有金石抱朴的古韵,亦有“风采三秋明月,文章万里长江”的旷达通透。被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熏陶的耕夫实则或笑或吟,朴拙风趣。文友们聚会时,他总是腹若书瓮,不紧不慢地口占一首,自嘲以诗代笔填词一首,赠友佳酿,唇齿余香。

酒过三旬,他提笔抒写——“汲彼山根水,烹此岭上草,淡酽元无谓,一壶煮物华。”好一个“一壶煮物华”,以山中的清幽之泉烹叶上朝露般的人生况味,读来拍案。天长日久,文友们眼里,既有军旅追忆的耕夫,更有仗义坦荡,古道热肠,重情重义的耕夫。

以书会友,耕夫的书中,除了修竹当窗,落叶鸣琴,禅茶一味,我们感知的,还有另一种属于静思和自律的审美:“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一场秋雨桂如蜜,雨后的东篱后山,林深鸟啼,“岩树千重碧,山花几处开”。他望着一地纷纷飘落的桂花雨,碎影天光,独步幽寂。怪石修竹,一亭当窗,年年中秋,他携家人在舅父、父亲、外婆墓前叩首祭拜,邀亲赏月,满地月影苔痕,一纸朱栏雪夜,笔下风动云收,独有暗香袭……

步履匆匆,舟楫劳顿,一年365天,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随航空银翼起起落落在八千里路云和月,跋涉商旅,如今经纬交织的疆域让他更有了纵马游疆、继续征战的砥砺和笃定。

耕夫真性情,大多数诗词据说都是独自一个人的旅程中,披星戴月,忙中偷闲地一挥而就。也许是源自童年的舅父谆谆教诲和《怀念家婆》等佳作的真挚之情,我们读到大量超越工巧,因性灵而发,抒怀萧散的逸格之诗。

一首《飞瀑》,咏物明志:“白浪崖巅滚滚波,翻腾直下挂银河。雷音瀑泻三千仞,不及人间跌宕多。”云卷云舒,吟诗豪饮,朝花夕月,不知不觉已入花甲。书斋不老,慈母在上,儿孙绕膝:“绿纱窗外蜂蝶忙,一笑书斋翰墨香”。彼时的耕夫,仍应和着窗外萧瑟冷雨,是不是余光中先生听过、痴迷过、诗中嘀嗒过的冷雨,我不得而知。但在这样一本沉甸甸的书中,秋意更浓了,亦离耄耋之秋带来的丰硕之季更近了。

一次,他酒后吐真言,说:“我的下一部作品,是花十年的时间写一本自传体的小说。”然而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觉察的是耕夫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爱逛书店,爱读书的习惯会终身伴随他精进。在他笔下,还不乏许多赠友酬唱之佳作,人在红尘,山高水长,现实生活中耕夫爱茶,潜心翰墨,书不离手,居家的后山,遍植杜鹃、桂花、栀子花、紫薇、石榴和鸢尾……一条通往荷塘、莴笋菜畦的后山小径,是他携几个孙儿孙女,移步异景,熟读诗书的“满庭芳”。

“一片云彩随风飘了过来,在大地上投下一块阴影。”在耕夫眼里,写作这件事,或许正像那位田间干活倍感清爽的老农:“从兹一去惊鸿远,醒来犹忆梦痕新”。

诗书养心,以书会友,君子之交如一石清供,千秋如对。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