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智说⑤丨锁凌燕:以高质量保险服务助力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2023-11-22 09:54:48 - 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核心观点

 保险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承担着独特且重要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未来须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履行好稳定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保障、防范系统风险等制度责任。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智说⑤丨锁凌燕:以高质量保险服务助力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锁凌燕

近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着重提出三个“着力”: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其中,在第二个着力“完善机构定位”部分明确提及“保险”,提出要“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并对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全面综合且高标准的工作要求。

聚焦主责主业,做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

会议对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廓清了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中各类主体的定位和作用。近年来,对保险业功能的讨论逐步形成了一个朴素共识,即“保险姓保”,这是因为从保险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来看,经济补偿功能始终是保险最本质的功能,最能真正体现保险的价值。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专门行业,在风险损失后提供补偿,“雪中送炭”帮助经济主体不至于因为偶然的风险损失丧失未来的发展能力,从而得以复原并持续成长,在全社会构筑起了“安全网”。同时,保险公司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会积极减少风险因素、降低风险载体的脆弱性,通过提供风险管理咨询、加强防灾防损监督和指导等风险减量服务,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雨前送伞”,降低脆弱性和波动性。

在“保”的基础上,保险也促进了金融体系的完善与稳定。一方面,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汇集了相对稳定的、长久期的资金,对于促进投资、加快资本的形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作为机构投资者,保险机构具备了更长期的投资视角、更稳健的投资目标和相应的跨期风险管理能力,对金融市场的结构完善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来看,保险业在现代经济体系中承担着独特且重要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未来须持续聚焦主责主业,切实履行好稳定经济发展、服务民生保障、防范系统风险等制度责任。

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保险服务

会议对优质金融服务的要求,在总量上看,是要求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动性,通过提升金融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实际融资成本;在结构上看,是要求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这些都是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点领域——“科技”“绿色”“数字”,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领域,“普惠”是促进包容性发展、迈向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养老”则是我国巨大规模的人口发生结构性转变过程中的民生关切。对保险业的高要求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来看,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发展态势,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离不开“科技”“绿色”和“数字”助力;而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需要在新经济、新产业领域或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等方面寻求创新突破,一般具有突出的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等特点,不仅面临涉及人财物损失的传统风险,还面临更高的与数据资产、知识产权相关的新兴风险;不仅涉及研发与生产过程可能中断的风险,还涉及产业化过程被阻滞,甚至中断的风险等,风险管理的强度和难度相对更高。保险业要更积极地通过提供损失补偿来分散风险,探索提供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整改建议等全生命周期的风险控制服务来降低风险,进而在促进企业经营稳定性的基础上改善其融资条件、降低融资成本。

从共同富裕的要求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普惠金融取得长足进步,保险业在长尾市场上的保障作用正在日益凸显。例如,大病保险业务覆盖12.2亿城乡居民,累计赔付超过6000万人次;惠民保虽然发展时间不长,覆盖人群已经超过1.4亿人次……但不容否认的是,普惠保险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服务效能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也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总体来看,普惠保险发展的重点在于“增品”“扩面”“增效”“提标”——保险业要通过积极的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保险服务效率,降低成本,优化服务,拓展对老年人、农民、新市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群体的业务覆盖,借助数字化技术、风险减量管理等,提高业务运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进而提高普惠保险的可支付性、适度提高保障标准,惠及更多人群。

从老龄化背景下的民生关切来看,面对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持续增长的巨量老年人口来讲,营造能够保障有尊严的老年生活的支持性体系,不仅涉及社会公平问题,还关乎稳定与发展全局。伴随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逐步发展,各界对保险服务美好老年生活的期待也日益高涨。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保险具有突出的长寿风险管理比较优势,未来工作重点也应聚焦于此:一方面,全方位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更积极地探索创新业务模式,例如,开发适应不同人生阶段风险偏好与承受能力的全生命周期型产品,更好满足消费者在资金积累期对较高收益率的期待、在领取期对稳健可持续现金流的期待;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养老相关服务资源,通过战略合作、资本联合、直接投资等多种渠道,形成与养老健康服务供给者的互动、融合,打造“保险+”的新型长寿风险管理模式,帮助客户抵御养老关联服务价格上涨的风险、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让未来更加可期。

推进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

会议对金融高水平开放的要求,是着眼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求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作为我国金融业中对外开放的“排头兵”,保险业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探索与国际竞争的锻造,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当前反全球化的压力之下,服务贸易特别是金融领域的重要性却不降反升。

从需求侧看,国际经验表明,服务特别是技术密集型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是大于1的,换言之,伴随经济发展,全球服务需求增加是大趋势。保险业是服务贸易中技术密集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继续推进高质量开放是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的内在要求。此外,伴随“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企业势必会更深度地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我国对外经济往来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资本和劳务输出的规模和地域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也就越来越需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蕴含的风险有深刻的理解和应对方案,这迫切要求保险业能够与之伴随、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支持、服务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各种商业活动,提供即时可靠的风险管理和保险保障服务。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2022年全球市场份额10.3%,是名副其实的保险大国;但若与世界第一大保险市场美国(同年全球市场份额43.7%)相比还存在相当差距,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和保险深度(保费占GDP比重)世界排名分别为第42位和第38位,大致相当于美国的5.5%和33.1%、世界平均水平的53.7%和57.4%,还称不上保险强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保险业还需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挖掘发展潜力、释放增长活力,以更好地履行行业责任。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