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攻中小规模制氢 24 年 这家企业创新突围跻身行业前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曹凘源成长记11月15日,在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德阳凯亚工厂里,一辆满载货车正式发运。车上装载的,是由亚联氢能设计制造的绿氨生产关键装备,未来将应用在某海洋氢能项目上,打造一个移动式海上能源站。氢能被誉为“终极清洁能源”。当前我国正积极布局氢能“制—储—运—用”产业链,制氢正是其中解决“从无到有”的关键第一环。从2000年开始,可再生能源制氢行业进入商业化试点阶段。也就是这一年9月,亚联氢能的前身——四川亚联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成立。企业扎根氢能赛道,以制氢装备为研发核心,如今已稳居行业前三的地位。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0家氢能相关企业在这一赛道奔驰。身处其中,亚联氢能如何跻身中小规模制氢头部阵营?近日,记者走进亚联氢能,寻找企业突围的答案。第一次突围聚焦中小规模制氢为甲醇制氢技术路线起草“国标”走进亚联氢能办公楼一楼大厅,墙上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份塑封的文件——《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GB/T34540-2017)。“别小看后面的这串代码,它可是独一份。”谈及这份文件的含金量,亚联氢能总经理艾喜军颇为自豪,这是我国制氢行业第一份针对甲醇转化制氢技术路线制定的国家标准,牵头起草者正是亚联氢能的前身亚联高科。制氢赛道分为大规模制氢和中小规模制氢两个领域,甲醇制氢属于中小规模制氢,也是亚联氢能的强项。为何“舍大取小”?艾喜军坦言,企业也曾考虑过涉足大规模制氢领域,但是中石油、中石化等“老大哥”早已布局,起步较晚的亚联氢能很难分到一杯羹。此外,两次在类似的大项目上“折戟”,也让亚联氢能的领导层认识到,中小规模制氢更适合企业未来发展。“我们的甲醇制氢产品曾占据全国60%左右的市场,但很快也遇到了问题。”艾喜军介绍,相较于水电解制氢技术路线能耗高、投资大的短板,甲醇转化制氢成本更低,吸引了不少企业的关注。而在当时的制氢领域,甲醇制氢技术路线属于放任式自由发展,因此也带来了技术不规范、原料以次充好、企业打价格战等问题。“700万元的项目,有些企业敢出300万元去竞标,同行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标王流标’。”亚联氢能副总经理张超祥感慨颇深,行业急需规范化的技术标准,这也是企业突围的机会。2012年,亚联氢能向全国氢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09)提出编写《甲醇转化变压吸附制氢系统技术要求》的申请,经过多次专家评审论证,这项国家标准于2017年10月14日正式批准发布。第二次突围差异化发展“抢蛋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对于我国的制氢市场来说,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2013年后,许多企业看到了制氢市场的潜力,纷纷进入赛道,比拼异常火热。”艾喜军翻开一份资料向记者展示,2013年,亚联氢能营收超过4亿元,达到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点,但是此后营收开始走下坡路。为了开辟新道路,亚联氢能开始了第二次突围。“首先要做的是发扬老传统,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用差异化发展在激烈竞争中‘抢蛋糕’。”艾喜军介绍,以制氢关键设备电解槽为例,由于其并非高精尖设备,行业门槛低,同质化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200多家企业规划或布局碱性电解槽业务。“我们购买不同企业的电解槽产品,自己拆解,反向研究,同时招揽制氢领域的高端人才,做出和其他企业不一样的产品,不仅体积更小,集成度还更高。”艾喜军介绍,除了成都外,亚联氢能还在德阳、眉山以及天津等地建成了装备生产基地,制造完成的制氢和氢气提纯装置超过650台(套),并且承接了多个国家顶尖制氢项目、首套项目和省重大专项项目。在亚联氢能办公楼一楼的展厅中,两面摆满专利证书的展示墙印证了艾喜军的话,亚联氢能获得国内外专利70余项。一方面抢占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把“战场”延伸至海外。“2017年,我们开始扩大海外市场,回款更快,效益更好。”亚联氢能国际贸易部经理胡高荣介绍,企业与多家国际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大客户关系。截至目前,已经有50余台(套)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16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次突围聚焦“双碳”目标提前布局新“三板斧”将成未来发展方向时至今日,我国氢能市场依旧竞争激烈,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截至去年底,我国已有氢能相关企业超过2000家,涉氢上市公司150多家。“双碳”目标的提出,让企业嗅到新的机会。亚联氢能也开始了自己的第三次突围:从“黑氢”“灰氢”过渡到“绿氢”。艾喜军表示,发展新的“三板斧”——绿氢、绿氨、绿色甲醇是突围的关键。“我们不得不把曾经被‘干趴下’的水电解制氢‘扶起来’。”艾喜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水电解制氢技术路线中,一般4.3度电可以生成1立方米氢气,如果按照低谷期最便宜的电价0.3元/度计算,1立方米氢气的单价就是1.29元。性价比不高为何还要做?“因为越来越多光伏、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项目在建设、投产,这正是水电解制氢这条技术路线突破的关键。”艾喜军表示,在企业决策者看来,哪怕短期没有收益,也要参与到细分赛道上,“没准儿在未来某个时候就能弯道超车。”另一条突围攻略是,积极参与“国家队”企业发起的大项目。去年10月16日,四川亚联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迎来了一项重大突破。由该公司承担装置研制生产的全球首台(套)200Nm/h生物质乙醇重整制氢项目通过验收,为绿氢产业增添了一条新赛道。“我们将在绿氢、绿氨和绿色甲醇合成技术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氢储能、绿色能源方面发力,与上下游企业共同促进氢能产业价值链升级。”艾喜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