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与不凡:一位史学大家的九旬生命史
转自:嘉兴日报
章开沅(1926—2021),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以章开沅的一生作为,称一句“不凡”绝不为过,但越有学问的人往往越是谦虚,这部写于暮年的回忆录,就命名为《凡人琐事:我的回忆》。全书60万字,笔致从容,潺潺道来。
当我们回首往事之时,童年总是占据重要位置,这是人生基调的最初着色。章开沅出生于芜湖的一户民族企业家家庭,曾祖父锐意进取的创业传说和他目睹的祖父、父亲的守业故事,让懵懂幼龄的小开沅朦胧地意识到了时代对于个人命运的拨弄。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因生育过多(10个孩子)而缠绵病榻,没有生育的继祖母孤寂地守着名存实亡的婚姻,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抛下亲生孩子而抚养他长大的奶妈,家中女性的遭遇让他满怀同情。他后来创作历史人物传记时,总是努力写出他们的心理变迁与精神世界,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有灵魂的人,比如《张謇传》,他希望自己的历史研究不仅仅局限于书斋。
章开沅走上中国近代史学之路,起初很偶然,1946年他报考金陵大学农经专业,却意外地被招进了历史系,因为之前已有两次失学失业之痛,他只得随遇而安地进了历史系。章开沅九十五载的人生,跨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风云、那特殊的“十年”、焕发生机的20世纪80年代,以及此后蓬勃向上的岁月。在这部回忆录中,“随遇而安”的性格让章开沅避开了或减轻了一些危机,但是,在这“随遇而安”的表皮下,章开沅始终藏着坚韧的意志,在学生时代,他就敢于反抗不公正的学校领导和残暴高压的当局统治,而无论身处如何艰难的环境,他都维持着一颗向学、治学的心。
章开沅所经历的大家族的童年生活、颠沛流离的少年岁月、阴霾笼罩的中年遭际,让他拥有悲悯与同情心,能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1983年,章开沅在民意测验中胜出,被任命为华中师范学院院长。这是一个连章开沅本人都讶异的任命。群众的目光是雪亮的,章开沅上任后,首先解决了“馒头难吃”和“垃圾乱扔”的问题,因为他的求学生涯里也曾经饱受这些困扰,懂得“不起眼”的民生之计的重要。章开沅成为该校师生至今深情缅怀的校长,被称颂为教育家,就是因为他懂得推己及人,他办教育就是要一样样地解决实际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后,是章开沅的学术成果高峰期。他主持了辛亥革命史的大型编写,出访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访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接受奥古斯塔纳学院荣誉博士学位,潜心钻研南京大屠杀历史和基督教在华历史,他记录了自己与周锡瑞、刘子健、狭间直树等学者的私人交往与学术交集,这些作为亲历者的记忆材料,成了中国学术界的重要资料。章开沅一手创办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现改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现改名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在先生仙去之后,依然是留给后人、造福学界的珍贵遗产。
阅读这部回忆录,让我非常感佩的一点,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深刻地烙下自己的脚印。章开沅的家庭,固然在起初给了他不错的经济条件,但他少年时期就家道颓败而孤身流落、四处谋生,他其实并没有做学问的资本。但这个人让我感觉到在他身上有格外认真的劲头,既然进了这个专业,既然在这个岗位上,既然做了这份职业,那就要把它做好,就这样,夜以继日,也许很多平凡人会沉沦在“佛系”“躺平”的日子里,章开沅却从平凡走向了不凡,那些桩桩件件努力去做好的事情,就这样,帮助一个人打造了向上行走的台阶
回顾章开沅的九旬生命史,虽然先生自谦地用“凡人琐事”来作为概括,但这部回忆录无疑将作为一部微观史、一部私人的学术史,被载入我们时代的史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先生为人处世的生活态度,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这是我们在好的传记和回忆录中汲取到的养分,但愿每一个平凡的人都能够活出不凡的风采。
《凡人琐事:我的回忆》
章开沅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