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蜜蜂事件”是否为炒作应当有定论
从兰州教育局的回应看,“小邓老师”被“打脸”的可能性增大。
全文1428字,阅读约需4分钟
撰稿/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徐秋颖 校对/李立军
近日,一则“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扬声器”的短视频,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与争议。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11月20日,兰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拍摄视频的邓老师“曾经是兰州县区属一所公立学校的聘用制老师”,非在编在岗,“她现在已经自愿离职了,因个人原因提出的离职,不存在因为网上炒作(而离职)。离职有一段时间了,离职发生在视频拍摄前。”
此事从引发关注之初不少人质疑其“教学惩戒方式不妥”,到后来有网友质疑其真实身份,再到现在兰州教育局的最新回应,事情的基本脉络似乎正逐渐变得清晰。
此前,这位“小邓老师”曾表示,自己迫于压力选择离职。但从兰州教育局“不存在因为网上炒作(而离职)”“拍视频前已离职”等回应看,“小邓老师”的这个说法又有了新的疑点,被“打脸”的可能性增大。
从既有各方披露的信息看,无论是“小邓老师”口中所谓的“迫于压力选择离职”被兰州教育局否认,还是未给出镜的孩子面部进行遮掩等迷之操作,都似乎表明,这桩事件发生到现在几经反转,似有不小的炒作嫌疑。至于其所拍摄的视频场景是否为真、出自哪里,还有待相关方面的进一步核验。
如果此事中真是炒作,那就不该被纵容。此前,“秦朗丢作业事件”就曾在舆论场内引发广泛争议,随着质疑增多,该事件被证实为炒作,当事账号最终被封禁。如今,此番引发关注的“小蜜蜂事件”也出现了诸多矛盾之处,那相关方面理当在厘清事实的基础上尽快作出反应。
纵观“小蜜蜂”事件引起的诸多争议看,舆论之所以揪着这位“小邓老师”不放,一方面是因为认为其在视频中惩戒学生的方式不妥,另一方面则认为,其在整件事中的诸多说法与各方所披露的信息并不匹配。
事实上,如果其账号中表现的场景只是单纯的情景演绎,只要标注清楚即可。在做好孩子隐私保护等工作的前提下,对于平台上那些情景演绎的短视频,网友多抱以宽容的心态。因为大家知道这并非真实情况,与现实也有着相应的“距离”,所以并不会太过计较,有时甚至一笑而过。
但如果假以“真实”之名行炒作之道,并试图通过夸大表现人为制造话题,那绝对不会被舆论所容忍。毕竟,无论是对信息传播,还是课堂教学而言,真实都该是必须坚守的“第一守则”。相关内容一旦违背了公众对真实信息的期待,损害的则是社会的信任基础。其中的危害不容小觑。
目前来看,此事虽然还存在诸多疑点,但兰州教育局回应的“她离职发生在视频拍摄前”,无疑为事情提供了更多可比对的信息,让不少网友认为这件事炒作嫌疑居多。据报道,兰州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此事多部门已介入调查,相关信息将通过官方渠道公布。因此,人们期待当地能够在调查中尽快厘清诸多疑点,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
一旦“小邓老师”涉嫌炒作,那显然不该被容忍。如果其所发内容不属于炒作序列,那就回到了最初的“教育伦理”问题,这也该有所反思。毕竟,目前,短视频平台上这类账号依旧不少,而在日常教学中,保护未成年人的尊严和隐私、依法依规选择对学生的教育惩戒方式,是个不容忽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