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2024-11-22 10:26:48 - 政府网站

转自:菏泽发布

“以前,社区文艺队要去别的地方参加文艺培训,路途远,不方便,现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增了多功能娱乐空间,定期邀请艺术家、专业教师教授插花、爵士舞、瑜伽等课程,文艺队队员在这里接触到了新事物,参与训练的积极性更高了。”11月18日,成武县文亭街道文亭社区文艺队队员田素英告诉记者。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是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如今,菏泽正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新时代文化强市。

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这里展示的是菏泽八大剧种之一的两夹弦,摆放的四弦、高胡等乐器是两夹弦的常用乐器……”市民文化中心二楼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展示中心展厅,讲解员正在给参观群众讲解。参观群众认真倾听,不时拿出手机拍照。

市图书馆大厅宽敞明亮,自习室安静整洁,许多市民带着孩子在这里看书。“孩子在这里能找到很多书籍,还能体验在线阅读、在线讲座等。”市民李冬燕正在通过电子图书阅览系统为孩子选书。市图书馆自开放以来,深化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为读者提供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菏泽大剧院、市图书馆、市民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城乡书房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涌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建成。目前,全市共有国有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28个、文化馆10个、美术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68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028个。

随着奇珍文化艺术中心等加快建设,菏泽中心城区文化设施持续完善,文化辐射作用、集聚作用进一步彰显。

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日前,曹县第二届汉服文化节举办,同时发布了2024年秋冬款新品,150余家汉服企业、300余个汉服品牌、600余款汉服新品齐聚现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

据了解,曹县汉服乘着“国潮风”兴起,汉服产业逐年壮大,已形成集原创研发、设计制作、版权保护、裁剪打版、绣花印花、辅料辅具、展演展示、网络营销、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曹县已发展成为“中国原创汉服生产之都”。据悉,曹县现有汉服上下游企业2524家,网店14718个,印花机1139台、绣花机3868台,汉服从业者近10万人,已经做到了5公里以内的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品牌孵化体系。

在巨野县书画院,工笔画画师们忙着勾线、染色等绘画步骤。目前,巨野县镇镇有画院,村村有画室,学画有人教,卖画有渠道,群众收入稳步提高,书画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巨野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亮点产业之一。

我市紧抓“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机遇,创新推出“山东手造·创艺菏泽”区域公用品牌,培育壮大工笔牡丹画、汉服、鲁锦、牡丹文创等特色产业,形成了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原创汉服产业集群、木制品加工产业集群、工笔牡丹画产业发展高地,创新举办菏泽市手造创新大赛暨“山东手造·创艺菏泽”产品展销会。目前,菏泽文化产业逐渐壮大,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相公你慢点走,我给咱娘去拿衣,有棉裤有棉袄,还有包头和带子,二百铜钱拿在手,给俺相公买糖吃,相公啊,明天人家把年过……”这是曹县“一元剧场”吕剧《借年》中的一段精彩唱词。

在曹县“一元剧场”,每周五、六晚由专业艺术院团向群众奉献一台两个多小时的整妆大戏。演出剧目既有经典传统豫剧,也有县剧团新编创作的现代新戏。每场演出只向群众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钱,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到精彩大戏,低价位的门票,高质量的演出,让“一元剧场”受到群众一致点赞。

初冬时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开展戏曲进基层活动,走进马集镇袁堂村、梁堂村,仿山镇梁楼村、邓集村,杜堂镇杜堂村、陆湾村等25个行政村,为群众奉上了一道精彩的“文化大餐”,赢得了广泛赞誉。

“现在台上唱的是两夹弦《姊妹易嫁》,都是专业演员,唱得很好,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戏。”定陶区孟海镇孟海村村民孟祥成告诉记者。在定陶区,两夹弦作为传统剧种,特别受群众喜爱。

近年来,我市持续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农民受益”的总体思路,组织市内各级各类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以戏曲为主要形式的文艺演出。日前,我市按照《菏泽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方案》要求,顺利完成全市10家国有文艺院团的深化改革工作,明确了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的功能定位,强化了对院团艺术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核心工作的支持,财政、人事、收入分配等各项政策得以完善。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