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西南”飞→来重庆,就对了!
今日
《人民日报》整版聚焦
重庆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创新制胜、人才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
出实招,见实效
推动人才工作变革重塑、整体跃升
↓↓↓
重庆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以创新制胜、人才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重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围绕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系统重塑全市人才工作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推动人才工作变革重塑、整体跃升。
优化升级政策培养集聚人才
重庆围绕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个领域打造科创高地,加快产学研转化应用。同时,加快打造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方兴未艾、求贤若渴,呼唤海内外人才广泛参与,也为他们创造了广阔发展空间。重庆把集聚顶尖人才作为长期战略,实施科技创新主力军壮大工程,构建起面向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完整支持体系。
“到重庆工作,来对了!”重庆医科大学博士后陈香宇说,2023年从南方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他以师资博士后身份来渝工作,从事病毒免疫学及肿瘤免疫学方向研究。得益于稳定的经费支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高效的科研环境,陈香宇来渝仅半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一流肿瘤学杂志发表研究成果,提出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策略,目前已进入筹备相关临床试验阶段。
孔雀“西南”飞,不只是陈香宇。近年来,重庆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积极性,集聚人才、服务人才。
重庆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着力点,聚焦博士后引育留用,建立“站前、站中、站后”全链条服务体系,建立博士后科研站538个、博士后创新创业园5个,博士后招收连续四年稳定在1000人以上,出站留渝率超90%;出台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管理办法,瞄准科技前沿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学科交叉,开展原始创新和自由探索。在市级配套经费支持基础上,项目依托单位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套支持经费。
重庆引才既有政策竞争力,也有平台吸引力。202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与中国侨联、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联合举办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引进人才3401人、项目206个,超过半数人才和项目分布在制造业集群领域。同时,深入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行动计划,每年举办招聘活动6000场以上,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万个,让青年人才舒心来渝干事创业。
重庆各区县也积极落实各项引才政策,渝北区将“双一流”大学或渝北籍大学毕业生、急需紧缺专业骨干等人才纳入激励范畴;忠县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特色产业引才机制;垫江县组建专班吸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重庆引才工作成效显著。
搭建发展平台提供服务支持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重庆是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建强卓越工程师、产业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重庆抓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重庆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集聚行动,新建市级卓越工程师学院5个,布局建设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30个,连续3年举办全球卓越工程师大赛,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及职称认定,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1万名以上,全市工程师总数已近40万人。
作为重庆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长安汽车吸引着海内外人才加盟。长安汽车副总裁克劳斯·齐乔拉看好中国和重庆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10月加入长安汽车,分管全球设计工作。
近年来,重庆深化对重点企业“一企一策”人才政策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探索编制实施重庆市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深化制造业“百千万”人才培育,制造业人才总量达68万;深化重点企业人才集聚行动,组建软件人才“超级工厂”联合体,全市软信从业人员总数超过34万。
如何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的难题?
重庆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组建多跨协同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强技能人才队伍。如今,重庆高技能人才总量超过174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的31.8%。
技能竞赛是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重庆积极实施巴渝工匠行动计划,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吸引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的590名技能人才参赛。培养技能人才参加第四十七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3金1银1优胜奖。
营造良好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重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能人才创新发展。
人才激励方面,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将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薪酬、科研项目绩效等12项收入实行单列管理。在成果转化上,开展“以权代股”授权激励试点,建立专利“一对多”开放许可制度。
人才评价方面,建立高层次人才“计分+目录”双通道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以实绩贡献论英雄的评价导向。
人才流动方面,探索在高校和企业人员间开展人员交流互聘,每批次选派100名高校教师到企业担任工程师或挂任企业“科技副总”,选派100名企业优秀工程师到高校担任专业教师或挂任二级学院“产业副院长”,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人才资源共享。
做优人才生态,不仅要在机制上灵活开放,也要在平台上提级提能,以事业留人。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在渝设立其在中国首个诺奖工作站,吸引更多目光聚焦重庆、资源聚集重庆。
重庆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11家、科技型企业2.4万家,同比分别增长31.4%、56.5%,让各类人才都有事业舞台。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川渝两地还联合成立科研院所联盟,共建9个重点实验室,共享共用4万余名专家资源。互认7000多名高层次人才,互派105名科研人员顶岗锻炼,实现人才圈与经济圈互促共进。
重庆构建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机制
改革破题活力涌动
3年时间,从人才招引到市场推广,从项目申报到知识产权布局,从基因测序技术发展为基因诊断产品,丁虹月团队创办的基诺莱(重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西部(重庆)科学城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这一路少不了当地专业服务团队的支持。
重庆探索“四支队伍”服务模式,加速集聚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投资经理人、孵化器管理人,为创业者提供技术熟化、融资对接、资源链接等专业服务。目前,336名技术经理人、职业经理人等专业服务人员活跃在人才创新创业一线。
重庆聚焦打通人才创新创业链路,一体推进人才分类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和金融服务支持等改革联动,精准破解从人才引育到产业生成的堵点卡点,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分类评价“以贡献论英雄”。重庆率先探索高层次人才“计分+目录”双通道评价,对于科技企业的产业人才,从薪酬、岗位、年龄、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等6个维度综合计分,达到一定分数的认定为相应层次人才。而对高校院所等科研人员,根据人才聘任岗位、承担项目、科技成果等情况,对照“目录”认定为相应人才类别。目前,新增评价指标认定的高层次人才848名、占总数的17.7%。
科研项目攻关“青年挑大梁”。近期,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青年人才郑重领衔的“卫星互联网全流程体系参数化效能评估和仿真”项目成功立项,获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50万元。这得益于重庆健全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机制,青年人才结构比例纳入市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基地评估指标。今年139项攻关任务,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达69.98%。
成果转化打通“最初一公里”。“成果全部赋权,解除了转化最初的束缚,让我们能够放手转、投资人愿意投。”重庆理工大学副教授、绿能纤材(重庆)公司负责人邱磊说。如今公司已建成国内首条自动化智能控制锂电池纤维素黏结剂产线,实现国产化替代,总产能达2000吨。重庆在成果赋权改革中,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在10家单位开展“以权代股”激励试点,将成果赋予科研人员自主转化,以预期收益权代替股权,实现了人才有权转、单位收益清,不到一年已赋权转化50项、转化金额7958万元,越来越多成果加速走向市场。
人才金融服务“投贷联动出活力”。聚焦破解人才创业融资难问题,改革种子基金运行模式,设立2亿元市级种子基金,专注支持重点领域、重大平台的早期科技创业团队和企业,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同时,在中西部率先探索“认股选择权”改革试点,通过“银行贷款+基金认购+认股权登记”组合,实现合作共赢、风险共担,推出18项人才专属金融产品,利率(费率)降低20%以上,有效调动各方关注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人才金融的源头活水。
重庆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
要素聚合创有所成
重庆数智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位于永川区,港内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61家,建有高能级研发平台20余个,吸引各类人才进港创新创业超2000名,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我们不仅在支持政策上为人才定制服务,还在投融资上为企业量体裁衣。”永川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永川区引进国内头部孵化器民营企业——清华启迪运营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有效链接国内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平台200余个,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人才创新创业格局。
近年来,重庆着眼畅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链路、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会同市委金融办、市经济信息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单位,支持两江新区建设重庆现代制造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重庆高新区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巴南区建设重庆生物医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北碚区建设重庆环大学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永川区建设重庆数智产业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璧山区建设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这些人才港毗邻高等院校、科创基地、产业园区,依托现有楼宇条件、孵化载体、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建设综合专窗、项目对接、试验试制、机构办公、交流洽谈等专用区域,为人才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进入大市场搭建桥梁。目前,相关人才港已投入试运行。
基础服务、创业服务一港供给。在基础服务上,推出人才认定、政策智配、奖补兑现等服务;在创业服务上,聚焦将人才创新设想从最初的研究开发,经验证转化,推进到产品量产入市,最终发展为成熟企业的全过程,梳理人才需求,推出设备共享、产品试制、企业开办等系列服务。
验证平台、中介机构一港集聚。共享验证平台降成本,人才港就近就便整合汽车、装备、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概念验证、中试验证等平台51个,以“线上预约、市场付费、政府支持”方式向全域人才开放,帮助人才跨越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一港汇力。“赋权改革”激励人才成果入港转化,面向人才港实施专利“一对多”开放许可。人才港属地国资平台配套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打造耐心资本,“贷险担投”助力企业长远发展。
重庆速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就是人才港专属服务的受益企业之一。在转型升级的重要当口,速腾机械向重庆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提出资金诉求。在人才港协调下,不到1个月时间,速腾机械就以“新重庆人才贷+认股选择权”融资方式,获得620万元的融资贷款。
截至目前,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港牵引带动承建区县集聚人才团队802个,在港转化人才成果1100余项,为重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重庆推出“渝才荟”数字化平台
数智赋能精准服务
“前两天刚在手机上提请人才认定,今天就通过了,真是太便捷了。”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职工高尚说。此前她通过重庆市长寿区委人才办的宣讲,了解到“渝才荟”人才认定模式。她打开手机申请认定,系统自动汇集数据将她认定为“新重庆人才”中的E类人才。
以前,长寿区每年要定期集中开展人才认定。现在,“渝才荟”上线后,申请人通过“渝快办”APP上传佐证材料,提交人才认定申请,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能“即申即享”。
近年来,重庆以数字重庆建设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打造“渝才荟”数字化平台,以数字赋能推动人才服务便捷高效,着力优化人才生态。
精简优化流程,推动人才服务“快速办”。重庆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过程,按照“流程最简、材料最少、响应最快、时限最短”标准,梳理21个市级部门的人才服务事项,集成服务内容,重塑业务流程,将共性、高频的117项“单项事”,整合归集为人才引育、人才认定、人才创新等6类场景73项服务。针对人才服务事项标准、规则不统一问题,重庆推进服务事项标准化和业务流程再造,有效提升人才办事效率。
加强数据共享,推动人才服务“轻松办”。针对部门间数据共享不充分、质量不高等问题,重庆以社保大数据为基准,全面归集11个市级部门的户籍、职称等26项数据,在重庆市政务服务后台建立“一人一档”精准画像,按照授权访问方式实现各部门间数据共享、共用、共认,最大限度减轻人才多头填报、反复填报个人信息等负担。目前,重庆已精准识别并建立起涵盖300余万人才的综合数据库,实现自动填报个人信息18项。其中,职称申报服务通过数据共享精简材料11项,压减办理时长30天。今年3月25日上线以来,“渝才荟”累计服务15万人次,日均服务活跃用户量1400余人。
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人才服务“精准办”。重庆整合公共资源推出“码上服务”,引入社会资源推出“专享服务”,打造便捷高效数智化服务新生态。打通产业链和人才链数据通道,建立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企业存量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4个信息库,依托人才流动指数和“渝智聘”等招聘资源收集企业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引育。目前已初步打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和“先进材料”产业链,实现人才需求精准感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