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2024-02-22 14:35:27 - 北京晚报

陈静颐周侃户力平

大家书范

门楣上的匾额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构件,是建筑的点睛之笔,在宫廷园林、亭台楼阁、商铺民居中触目可见,有着“门楣上家国,梁柱间文脉”之美誉。匾、额二字在古代的意义不同,“额为名称,匾指颂词。”“额”有指示空间功能的作用;而“匾”则极具文学韵味。随着时代变迁,大多数匾额或烟消云散,或被列为文物收藏,或散落民间,只有一部分老字号匾额依然醒目地悬挂、镶嵌于街巷市廛的门梁显要之处。它们融书法艺术、诗文典故、习俗风尚、制作工艺等于一体,端庄厚重、雅俗共赏,成为城市历史底蕴、文化特色与审美意趣的具象表现,可谓城市的符号与名片。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都一处乾隆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萃文阁楚图南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同仁堂启功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泰文楼吴昌硕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青云阁何维朴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文盛斋赵朴初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清秘阁吴昌硕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全聚德钱子龙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张一元董石良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庆丰包子铺徐柏涛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博古斋于非闇题额

匾额文墨 正大气象

一得阁谢崧岱题额

在老百姓的记忆深处,老字号匾额往往蕴含着一个品牌的故事与理念,记录了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记忆。自宋代商铺“字号文化”兴起后,商铺不但重视字号的命名,对其字号的题额书法亦很看重。匾额书法化身为商家标志性招牌,将经营者的志趣和理念流传于世。在经营者眼中,匾额即店铺的“生命之眼”,无论沧桑巨变,只要匾额还在,老字号即在。

自古以来,老字号匾额就有请托名世之士题写的传统,追求名人效应,呈现出浓厚的效慕名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闻名于世的文人墨客都曾参与老字号匾额的题写。知名人士为世人尊崇、仰慕,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具有良好的广告效应与传播效应。吴昌硕、康有为、齐白石、陈半丁、于非闇、郭沫若、徐悲鸿、张大千、楚图南、沙孟海、舒同、李可染、赵朴初、吴作人、启功等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皆为老字号举笔挥毫,题写匾额。一代代政治家、艺术家、学者的笔墨文思、品格才情通过书法凝聚在匾额里,与背后的故人故事共同承载了老字号的变迁和文脉的传承,典藏着沉甸甸的记忆。

老字号匾额书写兼具实用与审美功能,易识读为其基本要求,目的是“盖使观者望之而知其字、明其义,以收昭告之效耳”。因此,楷书、行楷书是题匾书法常用字体,众人也常以“大字榜书”概括之。此外,也有少量的隶书、篆书、草书匾额。

老字号匾额书法呈现出诸体荟萃之面貌,或古茂浑朴,或典雅庄重,或粗犷雄厚,或妍美清秀,展示了不同时代书写者的书法风格和审美意趣。但其文化基底和内核却始终未变,跨越各种书体、超越不同时代,展现出对“正大气象”的一致追求。启功先生曾言“端重之书,如碑版、志铭,固无论矣。即门额、楹联、手板、名刺,罔不以楷正为宜。”“楷正”除了指汉字“体”和“势”等外在的气象法度端严宏大以外,还包括通过笔墨点画、线条章法表现出来的“严正、纯粹的格调”以及大胸襟、大气魄。

从字内精微,到字外磅礴;从个性化笔墨语言到“庄雅严重,美于观望”的审美追求;从书法的崇高品位到文化建设的时代心象,老字号匾额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守护和传承一座城市深厚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一块块书写精良的匾额,在有限的空间里传播着独特的价值观念与艺术内蕴,不仅是传统书法文化展示的精彩舞台,也是启发民众感悟、欣赏书法艺术的窗口。

吴昌硕题写“清秘阁”

“清秘阁”位于琉璃厂西街,是一家出售文房四宝和字画的老字号,创办于清乾隆年间。据传“清秘阁”之额,初为一位翰林编修所题。到了同治年间已十分破旧,为此请书法家阿克敦布重新题写了匾额。

百余年间,“清秘阁”虽数易其主,但店名一直未变。因年代久远,悬挂于门前的金字大匾不幸失存,清末时店主想请一位书法名家重题匾额。在众多书法名家中,他最喜欢吴昌硕的字,但惜于吴昌硕长居上海,难以沟通联络。

吴昌硕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文人,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其书法以篆书、行草为主,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变长,取纵势,用笔雄浑、饱满,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1910年,年已67岁的吴昌硕从上海来到北京,为在京以画谋生的爱徒陈半丁做“引路人”。在京期间,吴昌硕多次光顾琉璃厂,为此“清秘阁”店主赶紧托请书画界朋友引荐,请他题写匾额。没想到,吴昌硕竟欣然应允,几日后便题写了“清秘阁”三个大字,其字凝练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掌柜爱不释手。

冯恕首题“张一元”

“张一元”茶庄位于前门大栅栏,由安徽省歙县人张昌翼创办于清末。其名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为了扩大声誉,茶庄内设置了一间茶室,用以接待名流雅客,京城不少文人雅士都光顾过,冯恕是其中一位。

冯恕,字公度,原籍浙江慈溪,为清光绪年间翰林,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功力颇深,尤擅颜体,且待人和善,几乎是有求必应,所以当时北平的商号匾额多出其手书,故有“无匾不恕”之说。

闲暇之时,冯恕颇好品茶鉴水,由此成了“张一元”的常客,并与掌柜成了好友。当掌柜请他题写匾额时,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题写了“张一元茶庄”和“张一元”两块匾额,落款为其字:“公度”。其字苍劲饱满、凝重、大方,且带有行书笔意。几日之后,一块红底金字大匾便悬挂于“张一元”茶庄门楣之上。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张一元”被更名为“闽春茶庄”,冯恕所题匾额被替换下来,后不知去向。多年后“张一元”之名得以恢复,1982年该茶庄特请书法家董石良重新题写了匾额。

董石良,生于1923年,祖籍宛平卢沟桥。16岁从艺,得齐白石、叶恭绰、溥心畬等前贤指导。书法博涉汉魏名碑,擅篆、隶、楷、草,更以行书见长,字迹洒脱而飘逸,富有张力。

钱子龙所题“全聚德”有讲究

“全聚德”由河北冀县人杨寿山(字全仁)创建于清朝同治三年(1864)。如果仔细查看,会发现匾额上的“德”字中间少了一笔横。这为何故?说法很多,其中有一种说法不大为人所知。

“全聚德”的店址最初是一家名为“德聚全”的干果铺。招牌虽然醒目,但生意不好,后来杨寿山买下该店。他本想给店铺新起一个字号,但觉得“德聚全”中有自己字中的“全”字,于是将“德聚全”倒过来,改成了“全聚德”,取“以全聚德,财源茂盛”之意,遂请京城书法名家钱子龙题写牌匾。

钱子龙,号云谷,宛平人(今北京),清末秀才,善于书法,字体苍劲有力,颇有金石之气。

当钱子龙提笔刚要写时,又停下来,他想了想,挥笔写下“全聚德”三个大字,但“德”字中间少了一笔横。杨寿山不得其解,便问其意。钱子龙言道:生意人讲究宽厚待人,心上横着一把刀,有宰客之嫌,难以兴盛。再者,您这店铺有13位伙计,加上您共14位,“德”字有15个笔画,少一笔为14画,每一画代表一个人,意在同心同德,而心上横着一把刀,便有离心离德之嫌,所以就少写了一横。杨寿山闻其言,对钱子龙甚是佩服,于是将其题写的“全聚德”三个大字制成金字大匾,但见其字体苍劲有力、浑厚醒目。

其实,“德”字历来有不同的写法,其异体字至少有八九种,缺少一横的“德”字是其中之一。

徐柏涛五题“庆丰包子铺”

“庆丰包子铺”开业于1948年,原地址在西单牌楼东南角,起初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称“万兴居”,以经营炒菜、米饭为主。1956年“公私合营”后,以经销包子为主。1976年取吉庆、丰年之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

多年来,“庆丰包子铺”的匾额一直沿用普通的楷书。1991年该店特意请著名书法家徐柏涛先生题写了匾额。

徐柏涛,生于1916年,昌平人,从15岁开始到琉璃厂“萃文阁”学习书法、篆刻,对真、草、隶、篆诸体均进行过认真研习。其书法以篆、隶见长,并取各名家之长形成草篆、草隶。他的字苍劲连绵,奔放自如,在古朴中求新意,给人以奋然向上的神韵。

徐柏涛为“庆丰包子铺”题写匾额时,先后写了五次,每写完一次,都要仔细端详许久,总有不满意的地方,直到写了第五次才满意。只见这“庆丰包子铺”五个字,笔力苍劲,敦厚却不笨拙,丰润却不富贵,那饱蘸的浓墨,凝重而醒目,可谓独具匠心。

1999年,因市政建设,“庆丰包子铺”拆迁,同年在西安门易地重张。如今,“庆丰包子铺”已有百余家分号。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