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青海中川乡震后的“致命淤泥”为泥流而非砂涌

2023-12-22 10:07:00 - 澎湃新闻

一场6.2级地震让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和青海省海东市中川乡成为灾情最为严重的两大区域。

两地的救援难点并不相同。根据救援人员的说法,处于震中的积石山县,民房多以砖木类和砖混类建筑为主,抗震能力相对较弱,地震造成的垮塌面积较大。截至12月21日10时,积石山县6.2级地震已造成该县115人遇难,784人受伤。

而中川乡金田村和草滩村则发生了震后次生灾害,大量房屋被厚达数米的淤泥包裹,导致多人被掩埋。截至12月20日20时56分,地震已造成海东市22人遇难、198人受伤,12人失联。 

中川乡这些“致命淤泥”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早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高级工程师韩颜颜解释,很多大地震发生后,都会出现所谓的“砂涌现象”。在强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的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会进行一种强烈液化的现象,这种液化的沙层,会沿着一定的通道,受到挤压,就会直接达到地表,形成“砂涌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12月21日发文称,通过对12月20日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提供的10厘米分辨率无人机影像的解译分析,初步认为金田村和草滩村出现的成片分布的高含水淤泥为地震滑坡—泥流,即在地震过程中,富含地下水的黄土台塬因振动液化而发生大面积滑坡,富水的滑坡物质汇集进入沟谷后沿沟谷呈泥流状远程运动,沿途经过村庄时泥流将部分房屋包围甚至掩埋。

研究分析青海中川乡震后的“致命淤泥”为泥流而非砂涌

实验室解释,地震前后滑坡—泥流对比图的遥感解译结果表明,滑源区面积约11万平方米,流通堆积区面积约31万平方米,泥流最远运动距离约3千米,损毁民房95间,阻断道路19条(长度约3千米)。

研究分析青海中川乡震后的“致命淤泥”为泥流而非砂涌

研究分析青海中川乡震后的“致命淤泥”为泥流而非砂涌

实验室分析滑坡—泥流的成因,初步认为,因黄土主要由砂粒、粉粒和粘粒组成,大量的试验结果表明,饱水黄土在振动荷载(如地震)下土体内孔隙水压力会突然升高而液化,最终溃散性失稳破坏,即发生振动液化型滑坡。

研究分析青海中川乡震后的“致命淤泥”为泥流而非砂涌

实验室分析,积石山6.2级地震过程持续仅8秒,但从无人机航拍的滑坡源区影像可以看出中川乡滑坡源区面积巨大,达11万平方米,且呈明显的分级渐进后退式特征,因此可以推测,除地震过程中的振动液化型滑坡外,地震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还发生过静态液化型滑坡,并使滑坡区域不断后退,滑坡面积不断增大,直至最终停止。

实验室总结称,因液化形成的滑坡—泥流与常规地震中因液化而喷水冒砂现象(即砂涌)完全是两回事。严格来讲,中川乡滑坡一泥流不能被称为“砂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