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三年为孩子们写史书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日前携少儿新作《读史记,成大器》现身北京,他看起来神清气爽,气定神闲,《史记》、《百家讲坛》、青少年读史、短视频这些关键词更是被不断输出。78岁的他埋首故纸堆几十载,却从未忘记热切地拥抱这个时代。
■和《史记》的缘分绵延几十载
《读史记,成大器》是王立群花费3年时间专门为孩子们写的,王立群一生研究《史记》,如今终于为孩子们写书,这对他而言意义非凡。
这套新书中,王立群从《史记》130篇文章中精选出了60篇,也是6至18岁孩子应知应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彩故事。“60个故事的排序基本以主要人物在世的时间为序,以便读者对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先后位置形成大致的定位。”他特别提及,这套书不是据《史记》中的某一篇进行翻译,而是广泛占有材料,将《史记》一书中的相关篇目有关内容综合在一起,并打通《史记》与《左传》《战国策》等书籍中的相关文献,相互印证,让孩子们对真实的历史有更全面的了解。
随着《读史记,成大器》的问世,王立群与《史记》绵延了50余载的深厚缘分也随之浮出水面。那是1966年,王立群还在开封一所小学任教,在那个特殊年代,他在学校操场偷偷抢救出一套《史记》,并珍藏了起来。
在最初拥有《史记》的日子里,王立群边工作边阅读思考。1979年,他考上了河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老师要求读繁体字、竖排本的《史记》,还要求自己断句,那个要求就高了。”王立群回忆说,他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此后几十年,《史记》始终是他最喜爱的典籍之一。
王立群人生的高光时刻也是《史记》带来的。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正在河南大学海选主讲人,王立群从北京出差回来,一大早赶回学校非常疲劳,他请求第一个讲,早讲完好回家睡觉。当天,他讲的是《鸿门宴》,平时给学生上课不知讲过多少遍了,15分钟时间,背着原文,边背边讲,凭着对项羽的独到解读,王立群胜出了。
从1965年高中毕业到2005年踏入《百家讲坛》,这条路,王立群整整走了41年,《史记》成就了王立群。2011年,他在《百家讲坛》中讲《王立群读〈史记〉之大风歌》,以幽默风格征服观众,从此一举成名。
王立群说:“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常常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他坦言,是生活的苦难教会了自己忍耐和自强不息,让所有的辛酸和委屈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与历史产生了共振。
■比同班同学晚进高等学府14年
王立群70岁才从河南大学退休,他多年来一直从事文学领域研究,民间自发追捧他为《百家讲坛》“最学术”的主讲人。
《百家讲坛》主讲人中,王立群是唯一一位教过小学、中学、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的教师,他还是教过中小学除体育课外所有课程的教师。
王立群回忆,他在20岁那年参加了高考,虽然自我感觉考得很好,但由于政审的原因,他没等发榜,就到开封市一家小学当起了代课教师。“当时有同班同学每一科平均分比我低20分都考上大学了,我却落榜了,确实有些失落。”王立群说,但生存是第一位的,当年8月他就开始工作了,“首先要把自己养活,能够独立生存,不能够再依赖父母,然后再说发展。”
王立群在小学教书7年之后,又在一所中学度过了7年时光。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让无数人激动难安,但是命运之神并未眷顾32岁的王立群。按当时的规定,超过30岁的考生必须是1966、1967、1968三届的高中生,因为这三届学生没有参加过高考。王立群是1965年毕业的高中生,参加过高考,不符合报考条件,错失了高考机会。
开封师范学院,正是王立群现今所在的河南大学前身,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同等学力可以报考。王立群暗下决心要考研,就近报考了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但高中生直考研究生的困难可想而知。
“当时最让我头疼的是外语,我高中时代学的是俄语,丢了14年,重新捡起来非常不易。”王立群说,他向单位同事借了一套西安交通大学的工科《俄语》教材,“啃”了大半年,竟然考过关了。
王立群比高中同班同学晚进入高等学府14年,但他说:“他们后来一个也没有再考研究生,倒是我这个落榜生考上了研究生,留在大学教书,反超了当年同班同学的学历,工作的环境也更好了。”王立群说,这就是一种人生的补偿,只要自己有信心,肯吃苦,有目标去努力奋斗,人生总会有一个美好的前程。
■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写文章
抖音上有将近190万粉丝,快手上有近90万粉丝,新浪微博上有106万粉丝……短视频时代,王立群从未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他依然走红。即便退休多年,王立群也依然承担着重要科研项目,从未与学术活动绝缘。
对此,王立群直言,他秉承的态度一直就是顺其自然,“在教学、科研上,写论文也好,写专著也好,拿国家项目也好,或者获奖也好,这些都不是自己刻意所为就能够达到的。”他说,自己唯一能把控的就是做好自己,踏踏实实做事,认认真真写文章,拒绝虚浮,拒绝敷衍。
“我不断告诫自己,能达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什么程度,不要刻意去追求。很多东西都是在辛勤付出后自然而然到来的,不到来也很正常,一切不必挂心。”
在王立群看来,所谓名利这类东西更是不能太在意。同样都是去《百家讲坛》讲课,有讲了一次就被取消讲课资格的,也有一讲就讲了很多年的;有观众反响不好的,也有观众反响很好的,各种情况千差万别。“最重要的还是自己所做的努力和自己的表现,其他都不必强求。”
而关于健康,却是王立群重视的。2009年,他在北京阜外医院搭了六个心血管支架,他还曾经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京录制《百家讲坛》。
“我今年已经年近80岁了,老年人最重要的是健康。”王立群告诉记者,他现在每天中午会睡一会儿午觉,再不会像年轻的时候那样熬夜了。他还有一个养生之道,就是一早一晚尽量练站桩,他坚信,坚持不懈地练习会让自己精神饱满。尽管现在偶尔还会出现心脏不适的情况,但他会严格按照医嘱定时服药,并适当劳逸结合,缓解因为搭支架带来的不便。
“时过境迁,再想一想当年所受的那些挫折,早已云淡风轻了。”在结束采访的时候,王立群的一席话好像是对自己所言,也像是对后辈的寄语。
本报记者路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