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有组织的实验研究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政策落地

2023-12-22 16:44:10 - 中国教育新闻网

有组织开展落实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是课程教材研究所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与落地、课程改革实验区机制创新以及机构改革要求落实的重要依托。2022年,课程教材研究所启动“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多方专业力量联合为策略,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有效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专业支撑。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2022年,课程教材研究所(以下简称“教材所”)在十余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多方专业力量,扎根20多个实验区,开展覆盖中小学全部学科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在地方和学校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一、明确定位,将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作为重点任务

(一)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是落实新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迫切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课程体系,教育部组织对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先后于2017年和2022年印发了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特别是提出了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引领学校的育人方式变革,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我们必须高质量实施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把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落实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特别是落实到课堂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最终转化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说,高质量实施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实施课程标准绝非易事。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同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普遍存在课程标准理解不到位、新理念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转化落地等问题,亟需专业指导和支持。比如,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如何落实到单元教学设计和综合化课程实施中、如何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令许多中小学教师备感困惑。此类问题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影响着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推进,如不能尽快解决,“高质量实施课程标准”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谈。正视这些挑战,主动采取措施,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教材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助力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是全国广大中小学校和教师的迫切需要。

(二)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是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重要机制

从2012年开始,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实践层面的转化落地,教材所(原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部分地市和县(区)合作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指导各地实验校、示范校,探索形成了丰富的、各具特色的课改经验,引领并带动了全国各地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实验区建设是推动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转变广大干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育人方式、提升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和素养、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抓手。

实验区长期探索形成课程教学改革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为破解新的课程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实验区功能作用,组建以课程标准修订(研制)组组长或核心成员为组长的项目研究团队,开展覆盖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全部学科的实验研究,破解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探寻课程标准高质量实施的有效路径和工作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在全国各地各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既是全面提升实验区建设水平、更好发挥实验区先行先试功能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广大课程教学专家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升国家课程标准研制能力水平的迫切需要。这是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机制保障。

(三)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是教材所核心职能转型的重要体现

2022年,教育部党组正式印发《课程教材研究所机构职能编制规定》,赋予新组建的教材所新的主要职责。比如,组织开展课程教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国家课程教材建设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开展课程教材改革实验研究工作,为地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提供咨询和服务等。教材所的核心职能从工作服务为主转变为工作与专业研究支撑服务并重,要求教材所成为国家课程教材工作决策的重要智库、国家级高水平课程教材的专业研究平台、指导基层课程改革实践的重要阵地、国家课程教材建设的重要支撑,为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面提升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是切实履行教材所新职责使命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教材所举全所之力,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就是要以促进课程标准落地落实和改进提升为龙头,有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的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着力构建一体化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效研究工作机制,破解长期以来存在的课程标准落实难等问题;就是要以教材所全员参与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为龙头,全面提高教材所工作人员准确理解、驾驭课程标准的能力水平,为更好地担当课程标准研制、教材审核、教学研究与指导、考试评价等职责任务提供正确方向引领和基本素质能力保证。新修订的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彰显国家意志,要把对其的落实作为龙头高高举起来,成为教材所所有人员开展工作和研究的基本功,切实克服脱离落实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学、评价等不良倾向,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职尽责、保驾护航。

二、坚持“两个结合”,推进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走深走实

(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在实验研究的顶层设计上,主要落实五个方面:一是明确研究目的。围绕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及课程实施等,总结典型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努力寻求解决对策;同时收集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为下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提供重要的过程性实证依据。二是明确研究任务。制定实验研究任务清单与计划,深入开展专题研究、学科课程标准跟踪研究,加强经验成果总结提炼和推广。三是明确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普通高中、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在学科课程实施规划、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培训研修等环节的落地落实,全面开展实验研究。四是优化研究推进方式。第一学年要求每个学科原则上在一个实验区开展实验研究,第二学年每个学科根据需要将实验研究范围适度拓展到3-5个实验区,第三学年每个学科的实验研究范围拓展到10个及以上的实验区,实验区的全部学校、全体学科教师等均要参与研究。每年通过组织召开全国教学改革研讨会等形式进行实验研究经验的交流推广。五是构建机制保障。为确保研究的顺利实施,教材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破解研究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先后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强项目研究管理的实施意见》等21个制度文件,加强了过程性管理,注重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实验研究的组织实施上,主要强化三个环节:一是编制三年研究规划及学年工作方案。学科研究团队把教学、评价、学科实践作为研究重点,把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报告、典型实践案例、教师指导手册作为学年研究预期成果,明确学年具体任务、推进方式、时间安排和预期成果,将研究任务分解后交到具体责任人。二是扎根一线深入指导。学科专家作为问题解决的关键力量,对实验区开展实践指导,形成初步成果。学科专家既能前往实验区亲身示范、指导实践,又能通过在线沟通等方式为实验区一线教师答疑解惑。三是总结提炼规律性的经验成果。在专家团队和实验区教师的不断努力下,项目组研讨总结出学科课程标准落地落实的方法、路径和建议等,形成一批优秀课例、专业工具、调研报告和论文等,在每年召开的展示交流会议上宣传推广,在破解课程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瓶颈性问题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这种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了教材所落实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良性发展态势,较好地指导和促进了各学科实验研究着力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坚持多方专业力量相结合

为进一步做好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教材所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实验研究过程中的合作机制,明确各学科研究由教材所各分管所领导牵头负责,各责任部门、专家团队和各实验区具体落实,汇聚研究工作的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实验研究提质增效。

在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过程中,为确保研究质量,教材所组建了由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研制)组(以下简称“课标组”)组长牵头,各学科课程专家和实验区校长、教师、教研员以及教材所学科秘书共同参与的研究团队,涵盖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全部学科,形成了21支专兼结合、融合多方力量的研究团队。具体而言,包括64名课标组组长和核心成员在内的264人的研究团队、20个实验区的927所中小学校及1.1万名教师共同参与实验研究。

为发挥教材所各研究中心和学科秘书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中的核心职能作用,教材所将21支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全部落实到各个研究中心和各学科秘书,每个研究中心负责3-5个学科,每个学科秘书作为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参与到专业研究中,确保学科实验研究按计划有序推进。为促进学科秘书专业成长,教材所依托开展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建立导师制,聘请各课标组组长为导师,制定推动学科秘书成长的“一人一方案”,在实验研究中全面提高学科秘书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形成“双轮驱动”的实验研究模式

总体来看,教材所开展的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是一条理论研究产出和实践经验推广一体化的研究路径。在本质上,是为探寻未知事物或现象的性质和规律所进行的实践研究活动;在表现形式上,是理论引领实践、实践驱动理论创新的“双轮驱动”过程(图1)。

开展有组织的实验研究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政策落地

就研究之路而言,实验研究走的是一条“理论建构—实践探索—优化进阶”的螺旋式上升道路。在理论建构阶段,一要充分发挥理论和政策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针对研究的学科课程,研究团队要基于课程标准开展理论研究,通过分析论证形成共识;二要做好顶层设计,梳理清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研究以及怎样研究等,明确研究的方案、策略、路线图、时间表等;三要组建由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做好去实验区(校)开展实践探索的准备等。在实践探索阶段,一要通过深入学校、扎根一线,开展课程教学研究;二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堂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方案;三要聚焦课程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开展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在优化进阶阶段,一要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包括对最初研究设计的反思;二要对实践探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形成落实课程标准的新举措;三要根据研究的新发现查证证据,对既有的研究之路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次再去实验区(校)开展实践探索做好准备。此外,根据研究进展和需要,还需要研究者再次加强理论建构,围绕问题进行反思提升,形成原理、原则、模式等理论成果;研究者也需要再次到实验区(校)开展验证性的实践,如此往复,不断优化进阶。比如,实验研究过程中开展的专题研讨、课堂观摩、案例分析、学术沙龙、工作坊以及展示交流会等活动,正是研究逐步深入推进、形成可视化成果的过程。

将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应用于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领并推动实践,是教材所有组织开展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本质上,可概括为理论引领之下的“研究开发—实践推广”的实践之路。在研究阶段,正是基于“理论建构—实践探索—优化进阶”的螺旋式上升研究之路,形成了规律性、理论性认识。基于这些认识,在研究开发阶段,以理论引领实践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物化为典型案例、模型、标准、指南、工具以及平台等,这一过程正是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发的过程。经过一学年的努力探索,21个学科研究团队开发了66份区域或学校学科课程规划,研制了140个大单元教学案例、111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的典型案例。调研发现,在参与项目后,90.4%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能力明显提升,8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素养明显提升,72.6%的教师认为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明显提升,一批参与实验研究项目的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奖竞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实践推广阶段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并面向全国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坚持应用导向,推进课程标准实验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一)对标对表政策要求,形成转化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经过课标组专家团队与实验区教师的实践打磨和总结凝练,“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教材所对标教育部“9+9”年度重点任务等政策文件,梳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示范性的研究成果,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星火”,通过教材所不断推动的应用转化和推广活动,惠及更多区域;对标对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依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教材所梳理遴选了33项可转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力促进国家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政策落地落实。同时,教材所收集到来自实验区一线教师、教研员关于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百余条建议,为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加强典型示范推广,不断扩大实验研究的规模效应

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过程中,教材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实验区之间的学习、交流和借鉴活动,帮助实验区在互助融通、经验共享、伙伴合作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同时,教材所还建立了经验分享交流机制,通过全国教研展示、跨省(市区)级教研等多种渠道,召开近百场培训推广会,分享实验研究阶段性成果,培训覆盖了实验区全部中小学校和13万余名教师,有些实验研究成果还面向全国其他地区进行直播,使优秀成果能够进入更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视野,惠及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交流分享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实验区普遍感受到课程标准实验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主动申请扩展新的学科实验。2023-2024学年,平均每个实验区的实验课程由原来的1个学科扩增到4-5个学科。教材所还将实验研究成果面向西部的甘肃、青海、新疆、宁夏、云南等地的6个欠发达(区)县辐射推广,并将这6个(区)县作为推广应用实验区,逐步形成实验研究成果面向全国的扩散效应。

(三)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

教材所在实验研究中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广,边完善”的原则,鼓励各学科研究团队深入教学一线,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出阶段性成果,形成了相互交流分享的长效机制。每个学科研究团队每学年集中召开不少于一次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刊登不少于一篇决策咨询成果,提交不少于10个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每年暑期召开一次所有学科研究团队参加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考核评价与展示交流会议。另外,教材所通过内参《课程教材研究动态》以及教材所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推送实验研究信息,打造实验研究成果展示推广的平台,目前已有多个学科阶段性研究成果获得部领导肯定性批示和评价,教育教学一线反响良好。在面向全体实验区、全国其他地区和学校进行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教材所鼓励各地各校在实践中验证已有成果,不断优化、交流和推广研究经验,努力形成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减负”提质、高质量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新局面。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3年第12期(下)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