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等: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及政策启示

2023-12-22 16:16:39 - 新浪财经头条

来源:人大CMF

刘凯等: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及政策启示

刘 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

贾相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字数:3719字

阅读时间:10分钟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后疫情时代,国际局势急剧变化,地缘冲突不断,各国面临的国内国际情况不尽相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中央政治局指出,“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多种政策相互配合,就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主流宏观经济学一直采取的是将短期的经济波动问题与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分开进行研究,认为二者互不相关的“二分法”研究范式。然而真实世界中的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是相互联系的,危机之后的长期衰退和复苏乏力意味着短期波动可能会产生长期的影响。而逆周期政策失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经济波动和政策的长期影响。要想克服“逆周期调节”的局限性,将短期和长期统筹起来,就需要深化对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之间关系(尤其是经济波动的长期影响)的认识。

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等方面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与发达国家一样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的问题,而且面临更复杂的结构转型问题。在市场经济不够发达、各项制度不够完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的情况下,更需要统筹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

本文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大机理,提炼出了每种机理的关键逻辑,讨论了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效果并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具体机制

从中长期视角来看,经济的产出和增长取决于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长期的总需求—总供给结构等因素,短期经济波动可以通过影响上述因素来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目前来看,主要的影响机制包括以下几种:企业研发、“清洁效应”、人力资本积累、“迟滞效应”和长期总需求不足。

(一)企业研发

现实中,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不利的外部冲击会通过影响企业研发来影响长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当受到不利冲击时,企业的营收和财务状况恶化,融资难度增大,可能会降低研发投入,进而减缓技术进步,因此研发活动是顺周期的。并且冲击通过这种渠道产生的负面影响会比较持久,技术积累和进步的速度也持续减慢。并且,通常技术作为无形资产难以作为抵押品。因此,当融资能力受限时,企业会优先考虑实物资本投资,进一步压缩研发投入。金融泡沫能够为经济提供流动性,使那些融资约束较紧的企业更易融资,从而有利于它们投资。除此之外,融资形式也很重要,也会影响到冲击的效果。

(二)“清洁效应”

企业和行业的整体结构和动态变化非常重要,低生产率的企业在危机中更容易被淘汰,可能会使行业整体的生产率水平提高。危机期间,大量企业破产,但其中的优质资产往往会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其他企业。尽管在遭受不利冲击后,落后企业会被淘汰,失业率会上升,总体产出会下降,但是从长期的视角看,低效率企业或企业中低效率的部分被“清理”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

(三)人力资本积累

经济波动会扭曲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人们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决策,从而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人力资本积累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方式进行,且脱产的教育培训与劳动存在替代关系,工资反映了脱产教育的机会成本。一方面,对经济的不利冲击会提高寻找工作的成本,使得求职者更不愿意或更难找到工作。另一方面,经济衰退期间较低的工资水平,使劳动者放弃就业参与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较高,给予了求职者继续升学或者参加培训的激励。综合来看,经济衰退时期的人力资本积累可能是逆周期的。不过,由于失业的持续性和劳动需求结构变动,当经济衰退期过长时,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可能很低。

(四)“迟滞效应”

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还可能造成“迟滞效应”,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长期的损害。一方面,长期失业可能导致劳动者因工作意愿降低、工作能力降低和工作技能落后而难以找到工作,甚至永久退出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工资黏性,雇主难以降低工资,又不愿意以原工资水平招聘,所以就业率下降。此外,针对失业问题的福利政策也可能会对就业和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

(五)“长期停滞”与长期总需求不足

负面冲击之后,经济长期难以复苏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长期总需求受到抑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导致了负面冲击后的长期总需求不足:一方面是人口老龄化、大型科技企业的投资需求降低和技术进步放缓等导致的投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和全球经济失衡等因素导致的储蓄过度。不过,总需求受到抑制的原因也可能是债务水平过高。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在非常规货币政策推动下,全球杠杆率持续攀升,经济可能正处于一个“超级债务周期”的下行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二分法”研究范式的影响下,宏观经济政策也是“二分”的。如果短期经济波动存在长期影响,那么短期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存在长期效应。

一方面,财政政策会通过影响企业研发产生长期效应。财政政策会“挤出”私人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不利的影响。但逆周期财政政策却有利于减轻信贷受限行业的融资压力,最终有助于这些行业的长期增长。另一方面,财政政策在短期和长期的效果可能不同,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短期提高产出,长期抑制产出。

货币政策通过影响企业投资来产生长期影响,短期货币因素和投资组合决策会改变资本存量、工人产出和稳态利率,在不同条件下,对经济增长有不同的影响,也就是“货币非中性”甚至是“货币长期非中性”。同时,一国的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增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不少国家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工具来解决在面临零利率下限时传统货币政策的实施无法进一步降低利率的问题。非常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长期利率,使主要发达国家避免了更严重的衰退:在危机中,通过给市场和企业提供流动性,中央银行能够减轻企业的财务负担,放松企业的融资约束,刺激投资需求,缓解失业,避免生产率大幅度下降。

结构性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以中国为例,其结构性货币政策旨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特定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特定行业和企业;结构性财政政策通过税收、补贴和政府支出类型的变动也能够引导资源流动和产业格局变化。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和结构性财政政策在调整产业结构、扶持小微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保障。

产业结构的变动可能成为经济波动的来源,意味着产业政策也会影响经济增长。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稳定经济、促进长期增长。相较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往往更加复杂,政策工具更加多样,通常需要借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引导行业发展,比如通过对特定行业和市场主体的信贷支持、减税和补贴来推动某些行业的发展,或者通过国家层面的法律、政令等引导行业的发展和淘汰。

但目前学术界对结构性政策的学理性讨论较为有限,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则更少。相关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归纳了宏观经济波动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五种机理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效应。本文认为构建新的研究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关系的方法和框架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未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尚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

本文在政策制定方面有如下启示。

第一,在经济危机或者衰退时期,通过采用多种政策手段保障企业投资和居民就业。利用结构性政策缓解企业在正常运营和投资方面的压力,完善劳动保障制度,鼓励就业,重视职业培训。

第二,注重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跨周期配合”。合理规划政策的使用,避免过度调节和不当调节,保证拥有足够的政策空间。

第三,积极拓展和完善宏观政策工具箱,以多重政策组合实现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开发和利用结构性财政政策工具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注意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有机结合。

第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另一方面,要优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使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五,完善科技体制和人才选拔机制,深化产学研结合,建设科技强国。要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和补贴等政策鼓励、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也要优化研发创新体系,积极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落地,建立并完善公共支出和企业资助相结合的科研资助体系。

第六,后疫情时代,长短期不利因素叠加,中国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尽快恢复强劲增长,以避免长期经济发展受到损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