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2024-03-22 14:24:56 - 环球网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3月22日,据国家文物局消息,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举行。经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河南永城王庄遗址,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陕西清涧寨沟遗址,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山西霍州陈村瓷窑址,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跋山遗址群位于山东省沂水县,是80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的集合,其发现和研究揭示了沂河上游区域距今10至1万年的考古文化序列。跋山遗址作为核心,因水库泄洪冲刷河道而偶然发现,其8米厚的文化堆积保存了古人类活动的珍贵证据。经过连续三年的发掘,出土了包括石制品、动物骨骼在内的大量文物。此外,在沂河上游区域还发现了多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水泉峪遗址的测年数据表明山东地区是华北南部早期细石器技术的重要发源地。跋山遗址群的发现不仅完善了海岱地区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序列,还揭示了晚更新世人类适应环境变迁的策略,为东亚早期人类与文化的持续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从而否定了东亚古人类在末次冰期灭绝的观点。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的考古学研究揭示了中华文明海洋性的重要内容。福建沿海地区,特别是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形成和扩散的关键证据。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不仅建立了东南沿海岛屿地区7500-3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而且全面揭露了史前聚落形态及其变化规律。遗址中出土的陶器、石器、人骨和动植物遗存等,展示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多样化的生计模式和大陆性与海洋性兼备的特征。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文化、生计和社会组织形态,也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东南模式和海洋文明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南岛语族早期人群的大陆来源,而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重大发现则有力促进了我国东南沿海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的构建,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材料。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河南郑州商都书院街墓地是郑州商都内城东南的一处商代白家庄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其结构布局清晰,年代明确,展示了商代早期贵族丧葬礼制的规范。该墓地的发现填补了郑州商都聚落考古的空间布局空白,为进一步认识商都性质等提供了更多探讨空间。墓地中的兆域是国内时代最早的规范化兆域,奠定了后世中国王陵的基本规制。铜器墓葬体现了商代贵族丧葬礼制的创新,出土铜器填补了中商早段青铜文化的空白,并展现了新的文化形态。此外,墓地中发现的大型化、本土化黄金制品等是中国黄金文化成型的重要标志,为商文明的发展开启了新阶段。这一发现也为探讨中原商文明与巴蜀地区三星堆文明的交流提供了新视角。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礼县县城东北的高地上,是一处规模宏大的秦代建筑群遗址。历经四年的发掘,已揭示出其严谨的中心对称格局和丰富的建筑细节,包括夯土台基、附属建筑、散水、地砖等。出土遗物规格统一,显示出成体系、成规模的构件制作规范,且无明显后期修缮痕迹,表明其建筑时间短暂且性质单纯。据推测,该遗址很可能是秦统一后为祭祀所建的礼制性建筑群,与秦始皇西巡有关。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秦代建筑风格和祭祀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的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物证。

202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多地遗址及沉船遗址荣登榜单

同时,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的发现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两处遗址于2022年10月发现,水深约1500米,距离三亚约150公里。通过使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共进行了41个潜次的调查。一号沉船遗址由核心区、环形和条形散落区组成,遗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数量超十万件,年代为明正德年间。二号沉船遗址则以原木为主,伴有少量陶瓷器等,年代为明弘治年间。这两处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的缺环,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是水下考古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2023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揭晓,不仅展示了我国考古工作的最新成果,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期待着未来更多考古发现的揭晓,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璀璨辉煌。

今日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