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产业焕新 城市更新 枣强县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亮点频出

2024-03-22 19:11:15 - 政府网站

转自:衡水发布

科技创新 产业焕新 城市更新 枣强县在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亮点频出

3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第十二场“京津冀协同发展·衡水这十年”主题新闻发布会,枣强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葛茂松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枣强县以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为重要抓手,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焕新、城市更新,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中彰显枣强担当、枣强作为。

协同创新、产业协作,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早在2017年,枣强县规划建设了“北京中关村——枣强产业协同创新基地”,2018年被市政府提升更名为“衡水创新港”,定位为全市南北创新轴带“两核五园”之一。衡水创新港以“京津研发、枣强转化”为主要发展模式,按照“科技创新产业孵化区、开放协调发展先行区、绿色生态新型工业区、产教融合功能承载区、四化同步发展示范区”的“五区”发展定位,重点培育新材料、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现代物流、科教文旅“五大产业板块”。自设立以来,衡水创新港已累计入驻企业33家,成功孵化转化项目17家,并先后获得“省级众创空间”“双创示范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河北省知识产权工作站”等多项荣誉,园区内企业专利数达到93项,5家企业获高新技术企业认证,15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4家企业获3A企业认证,2家企业参编行业标准。建成国内重点学科院校“衡水创新港高技能人才基地”“技术创新中心”“衡水学院就业(实习)基地”,投用了全国最大的3D打印实验室、冀产研•岳泓智能焊接联合创新中心、液态金属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衡水创新港生产的防疫型生物降解移动环保厕所、石墨烯发热服饰在北京冬奥会应用,园区科技创新“新”潮澎湃,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生态共治、能源互补,绿色发展闯出“新赛道”。枣强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2023年,全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51,PM2.5平均浓度39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96微克/立方米)下降59.4%;空气优良天数234天,较2016年(129天)增加了105天。扎实开展水生态修复,全域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河湖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十年间累计压采地下水1.207亿立方米,2023年12月地下水水位较2018基准年同期上升了11.33米。严格污染地块准入,强化重点企业监管,垃圾填埋场完成生态封场,土壤污染实现源头防控。同时,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将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作为减碳降碳的重要途径。十年间,枣强辉煌风电场、银阳光伏、辉盛光伏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建成运行,枣强县成功与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中车等央企实现战略合作,为全县新能源产业大发展做足储备。

资源同享、服务相融,为民生福祉架起“连心桥”。十年来,枣强县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行政审批、交通物流、医疗医保、养老托育、教育体育、文化旅游等各方面实现互联互通和开放融合。企业注册登记“跨省通办”,主体资格数据“共享互认”,一大批政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让市场主体享受到协同发展的便利。异地就医实行“一卡通行”,跨省医保免除了备案手续,就医购药“不降比例”直接结算,让人民群众享受到协同发展的红利。雄商高铁开工建设,枣强至北京直达列车(K7723次、K7724次)开通运行,养老产业蓬勃发展,教育、文旅等深度融合,“手”越“牵”越紧,协同成果正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2023年,枣强县紧紧抓住京衡中医药协同发展“名片”工程3.0版有利时机,依托枣强县中医医院,向北京医疗资源借势、借智、借力,正式成为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新院区,实现两院技术、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共享共建,着力打造让社会和人民群众信赖和满意的、综合实力雄厚的品牌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今日热搜